河南辉县拍石头乡,人称“鬼拍石头”。张锦文每天从家里到学校走8公里山路,家人做的“千层底”,他穿坏了350多双;他摸索出“自主快乐教学法”,在不足300人的村子教出了3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37年来,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他依然留守这里。2015年4月,张锦文荣登“中国好人榜”。(7月7日 光明网)
在偏远落后的乡村,每一位教师,都是希望之灯,灯照亮了寒门学子前进的道路。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人们“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望。正是有了 “大别山师魂”汪金权、“中国好人”张锦文等一大批乡村教师的价值坚守,乡村教育的灯火才没有熄灭。
教师的角色本位,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张锦文钻研教学,“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自主快乐”的方法很快风靡全省,也为他带来了 “河南省特级教师”、 “国家级骨干教师”等诸多荣誉。在向上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背景下,张锦文培养出了3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这样的非同寻常,无疑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离不开责任和担当的社会存在,一名好老师,尤其需要“仁爱之心”。这一点,在张锦文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张锦文在关心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将仁爱之心撒向乡亲。农忙时节,张锦文帮老乡背化肥,老乡没有钱,他就掏自己并不富裕的腰包;老乡生病了,他帮忙买药,给老乡讲吃药的方法。张锦文用自己的角色扮演,赢得了学生们和乡亲们的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这位物质匮乏、家徒四壁的山区教师,却用安贫乐道的精神富足,诠释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张锦文热爱拍石头的一草一木,热爱这里的劳动者;三十多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牺牲,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当教育的活力被激发出来,社会流动才会更有生命力。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乡村面貌的改变,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文明传承。用乡村教育燃起的希望灯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让农家子弟拥有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乡村教师的作用看似微弱,却具有改变坚硬现实的强大力量。
向“好教师”张锦文致敬,向乡村教育的所有坚守者致敬。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生态,在身份认同、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社会保障等发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乡村教师过上更加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只有这样,乡村教育的希望之灯才会越来越亮。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