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位于花垣县双龙镇西南部,距县城34公里,因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全村6个社225户939人,人均耕地仅0.83亩,是一个典型的贫困苗族聚居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村访贫问苦,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和“可复制、可推广”地重要指示。作为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四年以来,该村牢记习总书记重托,在县委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突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致富产业、精准改善安居环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创新惠民机制”的办法,注重长、中、短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及苗绣加工、乡村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探索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精准扶贫模式。
绵阳三台县委科协认真学习十八洞村的扶贫路子,多年来一直联系四川省级贫困村云同乡含苞村,在2016年到2017年间,翻来覆去,多次核实贫困人口信息,力求贫困户信息准确,人口信息精准。按照脱贫攻坚贵在精准的要求,三台县委科协作为基层帮扶单位,早在2017年年初就详细制定了脱贫计划、研究了水利、交通、能源、新村建设、农副产业、农民工就业、专业化服务等相关支撑政策,跟进了大量帮贫措施,加强了贫困户的识别以及退出管理工作,让各个环节都实事求是、精准到点。对于存在的极个别富裕家庭被“识别”为贫困户,首要的问题就在于对贫困户的识别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相关的审查、监督不够严格。最后,云同乡含苞村清退识别不准的贫困户有6户。
切实有效地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一旦家庭遭遇疾病侵害或重大经济损失,就会陷入深度贫困甚至代际贫困。实现精准扶贫,确保精准施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准“病根”、摸准“病脉”,或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或缺技术等等。这需要扶贫干部切实的开展入户调查,摸清贫困户“家底”,一方面找准致贫原因,另一方面发现贫困户脱贫的潜在能力。当然,精准扶贫贵在有的放矢。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比如,有的贫困户家里没有劳动力,不可能依靠劳动脱贫,就需要落实“兜底”政策;有的贫困户有劳动力,甚至有子女在读书,不管属于因病致贫还是其它原因,就可以落实劳动技能培训、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调查发现,很多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不是因残、因病,而是与子女分立户口的老人,对于这样的贫困户,不能一刀切的实施“兜底”政策,需要教育、劝导甚至动用法律手段让其子女尽赡养义务。
县委科协联系的含苞村2017年实现了脱贫摘帽,但精准扶贫要贯彻到“最后一公里”。贫困村脱了贫、摘了帽,脱贫攻坚从识别到确认退出,2018年必须实行“回头看”、“回头帮”,从而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彻底脱贫,这当中过程、环节都须坚持精准,要将精准贯彻到“最后一公里”、最后一个环节。目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完成脱贫目标的速度,赶时间、抓进度、谋数量,忽视了乡村扶贫的具体质量,导致返贫现象。有的贫困户在2017年脱了贫,2018年初又因车祸全身瘫痪,再次返贫的有之;有的贫困户刚刚脱了贫,又因家里老人得重病、患绝症,三番五次地住院,导致返贫。所以全面脱贫,不仅是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让所有贫困户彻底脱贫,而是要确保所有贫困户永久地不返贫,保障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要真正推动农村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建设,需牢牢把握(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理论,把扶志、扶智、增强脱贫“造血功能”作为更加重要的着力点,保障持续发力见成效。
新时代、新思想、新气象、新目标、新作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扶贫攻坚工作,要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牢固树立“文明生态、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新理念,把科学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提升发展质量和民生效益上来,勠力同心牢记新使命,砥砺前行踏上新征程,埋头苦干、克难进取,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四川丘区经济文化生态强县和美丽繁荣和谐三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