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在服务“三农”中努力实现双赢
时间:2009-10-30 09:06:2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但不能让银行的支持成为‘赔本生意’。只有双赢,才能促成双方持续的良性互动。”近日在四川采访,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对记者如是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让金融行业在追求社会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以服务“三农”中双赢的结果谋得经济效益,让金融业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四川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

支持“信用乡村”发展

地处偏远山区的夹江县龙沱乡修文村,距县城30公里,海拔千米左右,是比较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但2007年这里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每到采茶季节,周围十里八村有1000余人来这里打工。

“我最想说的是,感谢银行对我们村的支持!”修文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恒能这样感慨,“没有信用社的支持,哪里会有现在的茶叶种植产业?”

10多年前的修文村还是“穷村僻壤”,是村党支部带领乡亲把发展茶叶种植作为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才有了富裕的今天。

“这个村80%的农户都贷过款。”当地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干进均说。

“你们这样大面积贷款有没有想到收不回来的问题?”记者问。

“我们做过市场调查和风险分析,这里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很适合种植茶叶,这里的茶叶市场销路也很好,茶产业回报率高,有发展前景。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修文村的干部和群众都讲信用,这里基本是春贷夏还,春季收购茶叶时贷款,茶叶销出去还款。我们信用社在这个村基本没有呆坏账。”

修文村的茶园面积由10年前的20多亩发展到目前的4500多亩,建成了四川省出口茶叶示范基地,形成了“远看一片林,近看一片茶”的茶海景观。该村村民人均茶园近3亩,户均年产值3万多元。90户茶叶加工户中加工茶叶最多的年纯利润在10万多元。

“单户2万元以内都是信用贷款,只要有贷款需求,信用良好,信用社基本上都能满足。”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同志介绍。

靠农民自筹、农村信用社贷款,修文村近年来彻底改善了居住环境。全村9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厕所;大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和污水处理池。2007年,该村住房消费性贷款达25.8万元。村民代胜说,“我2004年修房子花了5万多元,其中向信用社贷了1万多元。”

“修文村这个原来的穷村,是依靠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和金融扶持而发展起来的。”乐山市人民银行调统处处长苏俊儒说,“修文村是当地金融行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说,“‘关爱金融’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同时努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银行,在全省推动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的创建活动。”

至2007年11月末,四川全省创建信用户1199万户、信用村5281个、信用乡(镇)159个。

创新金融支农模式

在邛崃市临邛镇邱店子村的养鸭专业户徐林的养鸭场,记者掀开养鸭场的塑料帘子,里面是毛茸茸的小鸭子,徐林介绍说,这个养鸭场现存栏鸭2万多只。“小鸭子养1个月就能出笼卖了,一只鸭纯利润是一块五毛”。徐林告诉我们,他的投资已经全部收回来了。

“没有农业开发公司的扶持,不会有我的今天。”谈起创业经历,徐林不无感慨。

徐林原在成都市打工,2005年10月投资建起了养鸭场。和当地一家农业开发公司签订合同,进行订单养殖,支付部分现金就可以购买鸭苗和饲料,这家农业开发公司收购成鸭时扣除剩余的货款。防疫、药品和技术,也都由农业开发公司无偿提供。

农业开发公司的流动资金,多来自邛崃市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邛崃市支行通过直接支持农业龙头公司来支持农业发展,实现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模式创新。

农业发展银行资阳市支行在支持养猪产业发展过程中,则创造出了“六方合作”和“四方联保”金融服务新模式。

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民的损失,由资阳市政府实行贴息和担保,当地农发行投入贷款7930万元收购生猪,支持加工企业储备猪肉1.4万吨,成功地渡过了难关。为确保银行自身安全和生猪产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银行资阳市支行探索实施了“担保公司+饲料加工企业+农发行+种畜场+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的“六方合作”机制和“担保公司+养猪协会+保险公司+财政”的“四方联保”风险防范机制。“六方合作”要求政府部门、企业和养猪个人各出一部分资金,农发行向企业投放贷款,资金封闭运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赢发展。至今,农发行已向7户参与合作的企业发放贷款5.2亿元,辐射肉食品加工企业3户,饲料企业9户,种畜场19个,惠及2万多养殖农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

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也通过对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发放贷款,实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成都市成立了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2007年6月末,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给予该公司40亿元的授信额度,到2007年12月末,实际到位资金10亿元。

“这些贷款的投放,已经引导58.3亿元的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金安说。

农村信用社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三农”小额贷款,如,“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贷款、“农家乐”观光旅游业贷款、“安居乐”农户建房贷款等。截至2007年11月末,四川省内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09.42亿元,比年初增加16.64亿元。

丰富金融服务体系

“贷款公司开业当天,我就凭集体林承包合同拿到了贷款。”平武县龙安镇长桂村的孙勇安说。

平武县是省级贫困县,2006年全县用于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仅有2.6亿元,小额农户贷款的覆盖面较小。

2007年7月3日,当孙永安刚刚签订高山集体林场3800亩的承包合同,正苦于资金短缺时,平武县富民贷款公司开业了。他当天就从贷款公司拿到了4.2万元贷款,用这部分资金买了1万株木瓜树和4万株黄柏,建了4个蓄水池。

“高山集体林场已经顺利开发了三分之一。” 孙永安言谈之中显得很兴奋。

平武县富民贷款公司只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种。

2007年初,四川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首批试点省(区)。3月1日,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南充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挂牌,随后,仪陇贷款公司、广元苍溪县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和绵阳平武县富民贷款公司相继开业。目前,这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良好。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创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发展道路。”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说,“我们试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选在国家和省级贫困县,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记者发现,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发起人或母公司,基本上是城市商业银行或社会投资,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是发起人或母公司的划拨资金,这实际上开辟了用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的一个有效通道,巧妙地把城市的过剩资金、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到了农村。截至2007年11月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多数用在了农村家庭消费或农业发展上。

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成立后,仪陇县农村信用联社主动采取措施增加支农贷款,提高服务质量:对全县24.5万农户统一授信29亿元;对一般农户、特级信用农户和特级信用个体工商户的授信额度分别提高到3万元、8万元和10万元;简化贷款手续,建立个贷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截至2007年10月末,仪陇县农业和农户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2%和20.5%。

目前,四川省已经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11月末,该省金融机构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17.78亿元。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