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金融下乡:重实效 见成效 求长效
时间:2009-10-30 09:06:4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以前不清楚贷款程序,到了信用社才发现这个手续不全、那个证件没带,我们村离信用社很远,骑摩托车也要近一个小时,很麻烦。现在信用社的人会定期来我们村,给村民讲金融知识,大家买羊、种地要贷款就方便多了。”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村主任娘吉加告诉记者,当地银监局在村里设立了“送金融知识下乡培训基地”,定期来给村民培训,现在村里300多户有81户申请了小额贷款,贷了40多万元。

今年3月31日,由银监会发起的全国银行业系统“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活动开展4个月以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并积极建立长效机制,以全面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金融、理财、风险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繁荣农村金融市场。

依托载体 建长效引导机制

4月18日,四川南充瓦子镇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课。在授课中,四川流动金融学校的青年志愿者们给希望小学的师生和瓦子镇的农民朋友分发了500余份金融知识宣传资料和金融知识明白卡。老师们反映,不少孩子专门写信提醒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注意假币的识别。设立流动金融学校是四川“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的一项具体举措,四川各地市州银行机构还针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学习金融知识的需求,开办了辖内乡镇个体工商户金融知识夜校班,已培训农民16000多人次。

据了解,各地金融机构充分利用金融知识宣传流动站或学校,定期不定期开设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在广播站、报纸开设专栏,刊登相关金融知识普及金融知识;利用农闲时节,分批、分期轮流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员及乡村干部开展培训等有效载体,将金融知识以“星星之火”之势播撒。

创新方法 建长效联合机制

五月的青藏高原春意盎然,一年一度的青海郁金香节在西宁举办。青海银监局抓住时机,在郁金香节期间集中开展了“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和展厅内的土特产品、药品、药材保健品的宣传展示相比,金融知识的宣传更加贴近普通群众的切身需求,引来更多人的驻足。人们有的主动索要宣传资料,有的向宣传人员咨询金融知识,三天内,共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受咨询达700余人次,金融知识随花香飘进千家万户。河南银监局、陕西咸阳银监分局把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与当地党政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医疗、法律下乡活动结合起来,联合建立长效机制。吉林、河北、黑龙江等省也将“送金融知识下乡”与地方政府送科技、送文化、送医疗、送法律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地方有关部门的经验、力量和组织优势,提升农民对金融知识的实用性认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枯燥的金融专业知识变为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金融常识,提高教育效果,各省金融机构针对当地农民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设计出通俗易懂、农民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地推进金融知识的普及。

“村里来了放电影的,是俺最喜欢看的喜剧片,电影放完了还有个短片介绍咋样贷款。俺养鸡钱不够,一直想贷款又不知道贷款是咋回事,原来觉得应该很麻烦还不一定能贷下来。看了这片子,俺马上就到农信社办理了8万元小额农户联保贷款,养了两千多只蛋鸡。这活动真是给俺们带来了实惠!”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的村民陈友民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山东东营在“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中实施“三百工程”:在辖内54个乡镇1780个村中做到金融知识手册、光盘100%进农村文化大院,知识材料100%摆放涉农金融网点,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100%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完善制度 建长效沟通机制

过去谈到金融,就是有钱的时候存款、用钱的时候取款、春耕生产的时候去信用社贷款。现在听了金融联系人对理财的讲解,我也把农闲时的部分资金投资了银行的理财产品呢!”黑龙江省绥化市秦家镇的“种植大王”李伟说,而他所提到的“金融联系人”就是黑龙江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采取的新措施。

黑龙江利用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支农主力机构网点多、深入村镇、基层人员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等综合优势,建立了以基层农村金融机构为依托的分片包点责任制,组织基层网点成立专班,对所在乡镇的村队实行分片包点责任制,定人、定责、定时进村入户进行金融知识宣传,将“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深入、长期地开展。

不少省份还建立了固定联系点制度,这些省份县级以上银行机构根据统一安排,分别设立了一个或多个乡镇级固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联系点和“示范村”,保证了活动点面结合,深入农村。为方便农民群众随时随地咨询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各省县级银行机构基本都设置1部或几部咨询热线电话,并安排专人值守,打造服务农民绿色通道。

因地制宜 建长效和谐机制

在热火朝天的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地上,活跃着“青年金融志愿者”的身影。据悉,北京银监局结合首都城乡一体化实际,顺应北京“城乡携手迎奥运”的形势,在奥运场馆建设工地组织开展了“为农民工送金融知识”活动。农行北京分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宣传人员就第五套人民币防伪知识宣传及农民工银行卡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开设了现场讲堂,并针对农民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金融服务专门制作了宣传展板和宣传图册。从河南来北京打工的小孙对ATM机产生了兴趣,“我们工地附近就有一个这种‘会吐钱的机子’,原来我不会使,也不敢使,以后我也要试试!”

在西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更是深入到农牧区,为农牧民现场讲解金融知识,发放金融知识宣传资料。据介绍,3月份以来,共发放20余种宣传资料,其中发放宣传单14000张,宣传册3000份,纪念品2700份。活动得到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认可,农牧区的农民朋友纷纷表示,“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帮助农牧区人民群众改进生产、生活水平,希望今后多举办此类活动,让他们多掌握金融知识。为使此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西藏银监局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咨询电话,开展业务咨询,并定期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给农牧民讲解支农金融新政策及西藏优惠金融政策,动态跟踪了解报道农牧区金融服务状况。

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葛玉修告诉记者,当地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走进农牧民家中,帮助农牧民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使农牧民知道办理银行业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银行理财业务,增强农牧民信用意识。同时,通过设立热线电话、专用网址、邮箱,建立“银农联系点”,使农牧民有问题随时有人解答或提供帮助,建立与农牧民沟通的长效机制。

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在“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送金融知识下乡”,帮助农民致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次或几次集中活动远远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从活动进展情况来看,各地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并在努力构建长效机制,目前已初见成效。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