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资价格上涨带来连锁反应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快上涨,势必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2007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加快上涨态势,主要化肥品种价格高位运行,农用柴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
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加大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比前年同期上涨10.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2007年夏粮产量增长1.3%,早稻产量与2006年基本持平。在粮食供求关系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价格上涨了6.3%。可以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快上涨,是2007年新粮上市后价格不但不降反而出现上涨幅度不断扩大的重要诱因之一。
当前,在国家对粮食补贴和奖励等政策作用下,农民发展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比较高。农民收入,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但是,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会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必将影响粮食生产、农民增收。
国际农产品涨价因素犹存
2007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受不利天气、低储备所引起的供应紧张,以及受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等因素影响,预测未来一年内,世界谷物价格将保持上涨态势。预计2008年,由于高位运行的世界农产品价格以及创记录的运费,将使粮食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此轮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如果将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换算成耕地,2006年我国净进口的农产品若在国内生产,需要相当于3亿亩以上的耕地。
经验表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往往都会损害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每轮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同时明显上涨,最终会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业生产者经济利益受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快上涨,也加大农业生产者的市场风险,削弱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造成农产品收成减少。如果2008年我国增加对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可能会助长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从农资入手稳定农产品价格
通过增加国内生产实现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进而稳定价格,是2008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抬高的现状,应从农资入手寻求稳定农产品生产供应。
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大,从全局考虑,调控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不但有助于将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而且有助于保护好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当前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1、稳定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缓解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
2、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力度,严厉打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乱涨价等不法行为。由于我国一些农产品价格已上涨到相对较高价位,农民具有扩大农业生产的愿望,对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强劲。这时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容易出现不法商贩囤积居奇、乘机乱涨价等问题。为此,工商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依法调控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3、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鼓励农资生产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尽可能通过科技进步而非涨价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
4、规定农资生产企业提高出厂价格需要向主管部门通报,便于行政主管部门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
5、利用我国贸易顺差大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农业生产资料进出口政策,扩大国内存在缺口的农业生产资料进口,增加有效供给,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6、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力度。过去我国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长期采取补贴农用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政策。结果往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控制不住,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加重。
为此,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方式,对因柴油等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对农民采取直接补贴。这对于缓解农业生产经营费用加重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成效,针对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应做好测算工作,加大补贴力度,尽可能不增加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成本负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