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行业热度不减 “今年来开会的人特别多!”,在济南山东植保会现场,如潮的人流中,来自河北沧州的农药经销商韩晓东不时停下脚步,看看参展的农药产品,或与相熟的厂方代表寒暄一番。 韩晓东从1995年就已开始经营农药,山东植保会他几乎每年必到。据了解,在部分省会的植保会上,像韩晓东这样捧场的经销商大有人在。据主办方山东省植保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历时3天的山东省植保会2000多家企业参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以及国外的5万多名客商到会参观。“从1998年开始,山东省农药年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山东省植保站副站长任宝珍向记者介绍,蔬菜、水果、花生全国第一,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全国第二,棉花全国第三,农产品出口连续7年全国第一。 无独有偶,去年11月份在宁波召开的全国植保会也是热闹非凡,大会设置了1320多个标准展位,130个特装展位,来自全国1100多家农药械企业及千余名农药经销商代表参加交易会,参会人数超过10万人,参会人员、参展企业超历届之最。 植保会是农药行业的晴雨表,可看似红红火火的农药行业,其实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红火背后隐忧浮动 “这几年生意比不了前几年了,因为卖农药的人实在太多了!”山东单县经销商王女士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韩晓东也说这几年他们那里每年都有人进入农药销售这一行,在他看来,这是因为这一行“有利润、门槛低”。 参展的农药生产企业也有很多是新面孔,对此,王女士说会上是有不少新企业,可是并没有什么看上眼的新产品,基本上与原来经营的产品较为类似。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新冒出来的制剂、分装企业,其实都是从原来的旧企业中分化出来的,“企业是新的,人还是‘老人’,做的也基本上还是那些产品”。 有专家介绍,从我国农药登记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农药制剂产品数量很多,但趋同比较严重。虽然有效成分也就是各200多个,但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制剂登记数量分别超过了13000个、5000个、6000个。 在农药生产企业特别是部分小企业中,各种不规范的行为仍广泛存在;而“农药经营新手”的大量增加,在为农药流通业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拉低了这个群体的科技服务水准。 社会环境成本成行业帐单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副处长杨普云介绍,当前八成以上农民对病虫害和农药认知不够,基本依靠销售商乃至邻居推荐用药。分散生产模式下的分散用药及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低下等不利因素,使得目前中国农业实现科学安全用药难度很大。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农户付出成本背后,还存在着更为昂贵的社会成本及环境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农药行业的发展令农户承担的个人成本降低,而农药用量的增加使得社会成本与环境成本显著提升。 山东自1998年以来,农药用量几乎都超过了4万吨,只有2006年降到了3.9万吨,但也是遥遥领先,山东多年来一直为甩掉这个“第一名”而努力,然而随着近年来病虫草害种类越来越多,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努力终不能如愿。 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命门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耀邦曾表示,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一半,而科学使用低毒安全农药对作物其实是安全的。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发布2008年山东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趋势预报时介绍,山东平均每年防治面积6亿亩次,挽回粮棉油等农产品损失2700多万吨。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环境与社会成本的计入将为大势所趋。 实现农药行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植保事业中存在的隐忧,长远看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支持投入,植保业务部门加强监测、及时预报,农药企业早作准备推出对路品种,农民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及时防治。而近期迫切的需求则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研制高科技含量和高技术水平的机械化施药器械,和用以取代5种高毒农药的绿色环保农药、生物农药。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