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徐明华:良种加良法才等于优质高产
时间:2009-11-19 18:38:40来源:作者:小叶
这是一组令人尴尬的对比数据。一方面,是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在2004年已经突破亩产800公斤,并有望在2010年实现亩产900公斤。另一方面,是作为全国产粮大省的湖南,目前平均亩产仍只是400—500公斤。
  瓶颈:农技推广远远落后于农技研究
  当记者究其原因,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一语中的:“农技推广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技研究,只有良种加良法才能够等于900公斤,没有先进的种植方法,再好的粮种也无法达到优质高产。”
  有数据统计,我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目前仅为49%左右,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到位率相差甚远。
  徐明华认为,湖南拥有一支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优秀农业科研工作团队,这是湖南为农业发展和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的雄厚资本。这些年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作为近水楼台的湖南,如何去把这些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目前紧迫要解决的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农技的推广;而农技推广,需要大量的一线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可事实却是:从全国来看,2003年,乡级推广机构10.35万个、推广人员56.43万人,比2000年减少28.47%和20.62%。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基层一线机构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作用发挥受到了明显制约。“湖南情况也不容乐观。”
  尴尬:平均1.63万亩耕地才有1名农技员
  有常德市为例:目前,常德市在册的农技员1240人,实际在岗的仅有586人,不到总数的一半,平均1.63万亩耕地才有1名农技员。
  在常德市桃源县,更是形成了“人员从业三分之一半技半商,三分之一弃技经商,三分之一弃技务工”的尴尬现象。全县设有40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实有工作人员131人,2006年、2007年的经费为4000元/人,2008年虽增加到6000元/人,但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根本谈不上开展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工作。
  常德市安乡县,大部分乡镇农技站只有2人,站长由财政每月发放600元基本工资,技术员每月只发200元的工资补贴。迫于生计,多数农技员也只得拿出主要精力从事农资经营。
  澧县,阮江,各个县市情况基本相同。近些年,由于粮食主产区县级财政困难,乡镇农技站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无保障,农技干部无公务员身份,形成了经济上没有看头、政治上没有奔头的状况,农技人员大量流失,农技服务严重滞后,农技推广体系落入“养兵无钱、打仗无员”境地。
  破题:提高水稻亩产量需要良种还需良法
  这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瘫痪状态,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民对于粮食增产增收把握难度加大,种粮的信心不足。湖南省农办主任陈吉芳指出:“尤其是现在市场上种子、农药品种繁杂,粮食生产中面对的灾害性天气频发,不确实因素增多,农民对于如何选种、如何治虫、如何培管,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有基层干部认为,目前县乡综合改革时只强调减人减编的做法不可取,它导致了面向农民的公共服务实际缺位。于是,有人建议中央对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也有人建议增加各级政府对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考虑将乡农技推广站改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以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有人建议考虑转型为农技服务企业,走市场化道路,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
  对于农技推广远落后于农技研究的尴尬,湖南省副省长徐明华有很深切的体会:“要缩小农民种植亩产400公斤和专家种植亩产800公斤的差距,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农业技术真正手把手的教到农民手中。”徐明华说,这些年,湖南一直在努力。先后开展了“十万农技干部下乡服务”、“农村阳光工程”等系列活动。但是,徐明华也承认,农技推广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种子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