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析传统庭院经济“转身”现代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作为一项传统农副业,凤凰水蜜桃种植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经过长期选育栽培,凤凰水蜜桃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优良品种。但与其它传统农副业一样,凤凰水蜜桃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和“多了多了少了少”的农产品周期规律。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近年来,凤凰水蜜桃顺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出了“庭院经济”的桎梏,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如今的凤凰水蜜桃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凤凰,透过那一朵朵盛开的桃花,探寻该镇水蜜桃种植如何由传统副业走上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进而又努力向现代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悄然“转身”的足迹。
桃树种植向万亩挺进
规模化引领特色产业升级转型
3月18日,天空微雨,走进位于张家港市凤凰镇鸷山村的凤凰水蜜桃设施生产基地,成片的桃树大棚内暖意融融,桃花开得正艳,工人们正在除去长势丰茂的杂草。正当记者纳闷“怎么种桃树也像种蔬菜一样搞起大棚来”之时,基地老板之一的颜大华却不无“歉意”地说:“今年不巧,桃花开晚了,要不是受节前的雨雪天气影响,这个时候的桃树就该挂果了。”
这是凤凰镇去年开始引进的一个新项目:水蜜桃设施栽培,引入的是上海金山一带较为成熟的大棚栽培技术,它和一般桃树种植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控制桃子的成熟时期,而且产量稳定、品质有保障。据颜大华介绍,正常的话,大棚桃树1月底就能开花,到4月底5月初的时候,水蜜桃就可以抢先上市了。今年遭遇恶劣天气,估计上市时间要延后一个月,产量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按照凤凰镇的规划,这个水蜜桃设施栽培园共有100亩规模,目前,已建大棚近2万平方米,到今年5月初全部建好后,大棚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作为凤凰镇水蜜桃种植1100亩核心区域的最新亮点,设施栽培最直接的效应是,将凤凰水蜜桃的上市时间进一步拉长。
记者发现,在如今的凤凰镇,水蜜桃种植是作为一项农业特色产业来抓的,而支撑这个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就是规模化种植。
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凤凰镇成为苏南最早种植水蜜桃的地区之一。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仅仅是作为"庭院经济"进行种植。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该镇的鸷山村率先把水蜜桃种植作为一项特色农业进行规划,鼓励农民将桃树引出庭院,栽上山坡和农田,全村80%以上的村民变成了桃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广大村民从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在鸷山村的带动下,周边三个村的农户也加入到规模化种植的行列。
在此基础上,凤凰镇因势利导,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水蜜桃种植,将种植规模从最初的400亩扩大到3500亩,种植区域扩展到8个村,种植农户达到近千户。去年,凤凰镇的3500亩水蜜桃总销售量364万公斤,亩均效益近6000元,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鸷山村1100亩核心种植区还被列为苏州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基地,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尝到甜头的凤凰桃农,规模化种植的手脚越放越开。据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张新建介绍,今年以来,凤凰镇又扩种了2000亩水蜜桃,而未来两至三年,凤凰镇的水蜜桃种植规模要达到1万亩,水蜜桃产业总量要超1亿元,全镇农民人均再增收1000元。
伴随凤凰水蜜桃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是其种植结构的不断改变。最初的时候,凤凰水蜜桃种植是一种粗放型的状态,只有三四个品种,从1995年开始,凤凰水蜜桃从改良品种和提升品质上做文章。优质品种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个,形成了6至10月都有鲜桃上市的格局。并形成了皮薄、汁多、风味甜、果型大、色泽好、可溶性固形物达13%以上的优良品质,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种植结构调整是其产业高效化发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桃农种植观念的改变,由注重数量型向重视质量型转变,由传统生产管理向现代生产管理接轨。颜大华他们搞的设施栽培园,就是一种最新的尝试。为保证质量,凤凰镇聘请了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作为水蜜桃示范基地的长期技术挂钩单位,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同时,凤凰镇还成立了凤凰水蜜桃种植技术指导小组,及时下发各种水蜜桃种植技术信息,并且常常与省、市有关水蜜桃种植专家联系,在田头为桃农开起种桃培训班。一系列的举措,提高了桃农的种植技术,增强了桃农种植信心,规模化之路正在加速。
桃子销售有了专业组织
品牌化经营让千家万户不愁卖
伴随水蜜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产量、品质的提升,凤凰桃农最关心的莫过于销路问题。走出提篮小卖“庭院经济”时代的凤凰水蜜桃,又该如何走出农产品“周期律”的阴影,让桃农增产又增收呢?
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一个由政府牵线的纯民间组织,其目的就是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行统一收购、包装、品牌、销售的管理模式和农户加经纪人的销售方式,避免价格、包装、质量、品牌无序管理等弊端。这个于去年7月份成立的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吸纳了150多户种植户和26位经纪人。接下来,凤凰镇计划再发展5至6个合作分社和5至8家具有一定实力的营销公司,以吸纳更多的种植户,进一步做强做大品牌化经营。
有了专业合作社,凤凰桃农就不必再愁销路问题了。合作社以8元/公斤的价格向广大桃农收购四两以上的等级桃,随后按精品桃、特级桃、一级桃三个等级进行分级包装,以“凤凰水蜜桃”的统一牌子推向市场。依托经纪人队伍,凤凰水蜜桃由原来靠马路销售、靠亲朋好友销售变为在大城市的果品批发部门设点销售,初步扭转了广大桃农卖桃难的局面。
鸷山村的何菊娣告诉记者,去年她家种了2亩多桃树,过去水蜜桃上市的时候,她每天在马路上摆摊,有的时候,品质再好的桃子1箱10元也卖不出去。“现在好了,有了凤凰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纪人早早就给我们的凤凰水蜜桃找到了‘婆家’,我不用出门就能挣到钱了!”何菊娣卖给合作社的水蜜桃价格是每公斤10元,去年,仅卖桃一项就为她家带来近2万元收入。
目前,凤凰水蜜桃专业合作社运转良好。据合作社法人代表徐云飞介绍,在他们的努力下,去年,凤凰水蜜桃已经在上海、苏州、常熟等城市有了固定销售点,合作社每天销售掉水蜜桃近25吨。凤凰水蜜桃首次进入上海、苏州的果品市场、超市便卖出了好价钱:在上海农工商超市的售价是50元/公斤,苏州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则卖到了7元/只。
总体来说,凤凰水蜜桃销售走的是这样一条路:政府搭台,引导广大桃农建立“大市场才有大产业”理念,初步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政府更多起到的是宣传造势和引导功能,其它都按照市场规律来办。据张新建介绍,去年7月底8月初在苏州举行的“苏州第一桃”——凤凰水蜜桃推介会上,他们特意邀请了苏州的几个大超市的老总参观,“目前,水蜜桃销售市场还有很大空间,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实施‘大市场’战略,进一步扩大销售点”,张新建说。
桃花办节搭上文化快车
市场化运作产业链越来越延伸
种植规模化,营销品牌化,凤凰水蜜桃似乎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但产业化越往下发展,如何扩大凤凰水蜜桃的知名度,成了这个特色产业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而从凤凰镇整个经济发展来考量,也急需通过水蜜桃这个窗口,让更多的地方特产和资源走出凤凰、走出张家港、走出苏州。
整合各种特色资源,全力打造桃文化品牌,这就是凤凰镇的应对之策。从2006年开始,凤凰镇投入了200万元,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张家港凤凰桃花节,依托文化品牌,将凤凰水蜜桃和凤凰的名声越播越远。
张新建坦言,虽然凤凰水蜜桃是张家港的地产农产品,但早些时候,即便在张家港,凤凰水蜜桃也并未达到其应有的影响力。为此,凤凰镇决定用举办桃花节来扩大其影响力。2006年的第一届凤凰桃花节办下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扩大了张家港市民的认可度,“凤凰水蜜桃”的条幅跟“西山杨梅”、“吐鲁番葡萄”一起张贴在水果店的醒目位置。
去年第二届桃花节,伴随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凤凰桃花节承载了更多更大的功能,它成了凤凰特色品牌农业、旅游资源以及历史人文和投资环境的宣传推介平台。在历时半个月的桃花节中,共举办了围绕桃花的六大主题活动,该镇的一些新建扩建项目、农产品特色展览、桃农培训等配套活动同时举行,真正做到了文化搭台,唱好经济戏。桃花节后,凤凰水蜜桃在苏州举行了推介会,邀请苏州市民免费品尝,并开通免费班车,使苏州市民对凤凰水蜜桃有了更深入了解,苏州市场上的凤凰水蜜桃出现供不应求。
张新建告诉记者,本月29日,第三届凤凰桃花节又将举行,今年桃花节的规模和档次又有新的提升,文化依旧是最重要的载体。首届中国张家港河阳山歌节将同时举行,届时,通过央视平台,凤凰水蜜桃和凤凰文化将展现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为了给今年的桃花节造势,凤凰镇还首次开展桃树认领活动,认领一棵桃树,认领者每年支付400元认领费,桃农负责管理,认领者可参与其中,当年该棵桃树所产水蜜桃全部归认领者所有,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凤凰镇依靠发展水蜜桃种植特色产业、打造桃文化品牌,已带动全镇14个绿色产品的产销,形成了10大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一年产出2亿元。而其产业链本身也越拉越长,譬如水蜜桃包装盒,去年凤凰全镇的水蜜桃共用去了80万只包装盒,这些包装盒基本由该镇3家印刷厂印刷,每只盒子售价在1.8元至2.5元之间。接下来,随着农业与生态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凤凰水蜜桃向二、三产业的开发延伸将更广更深。到那个时候,凤凰桃花将越开越艳,凤凰水蜜桃的品牌将更加响亮,实现其农业产业向现代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转变。
转自《苏州日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