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成都农业捷报频传:2009年,全市14个区(市)县实施优质粮食丰产示范工程405.72万亩,平均亩产435公斤,比示范工程外的平均亩产提高了27公斤。核心示范区最高单产:水稻达到789.4公斤,小麦达到507公斤,玉米达到834.3公斤,马铃薯达到2927公斤(鲜薯),红薯达到3516.5公斤(鲜薯)。通过实施400万亩丰产示范工程,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提高10公斤,增加总产4400万公斤,为超额完成该市今年276.5万吨的粮食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成都市实施粮食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
粮油产业是农业基础性产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成都市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而在坚守基本农田不减少、粮油生产能力不降低、巩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三条底线的基础上,确保每年粮食产量净增2000万公斤,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大胆创新
建机制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
近年来,成都市采取用农业规划来保证耕地数量、用土地整理来新增耕地和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等措施,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
为科学指导粮油产业发展,提升粮食和油料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实际,成都市农委提出了成都市粮油生产适宜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和成都市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成都市粮油产业的发展选择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为粮油生产的重点作物,以平坝、浅丘区域为全市水稻、小麦、油菜生产规划的主要区域,以浅丘、高山区域为全市马铃薯生产规划的主要区域。
在规划指导下,千方百计稳定粮油作物播栽面积的基础上,到2012年粮食播栽面积力争稳定在680万亩,其中水稻330万亩,小麦120万亩,马铃薯88万亩,玉米55万亩,小(杂)粮37万亩;油菜播栽面积力争稳定在140万亩左右。
实践中,成都市不仅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还鼓励和引导水稻主产区多种水稻;大搞套种,增加红薯面积;鼓励和引导山(丘)区调整作物结构,增加马铃薯面积,扩大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推广幼龄果树下套种马铃薯和杂粮等作物;增种秋马铃薯、秋大豆等晚秋粮食作物;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双低”油菜,大搞马铃薯套作油菜。
在旧有的经济模式下,成都市耕地一直存在中低产田(土)比重较大、田块过小过多且不规整、田埂和田间道路占地较多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不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根据测算,通过对这些土地进行规模整理,可新增耕地10%以上。目前,成都已经部署全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计划用6年时间,对全市农村300万亩左右的耕地和30万亩左右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每年新增耕地面积4-5万亩。
在实践过程中,成都市还积极探索保护耕地的新机制。去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筹措26亿元,率先在全国创设耕地保护基金,直接通过补助农民的民生而保耕地,建立起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新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依靠科技全面提高粮油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粮食单产是成都粮食增产的最基本源泉。
近年来,成都农业采取进一步加大优质粮食丰产工程实施力度,全面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采用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高地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着力提高粮油单位面积产量。
今年,通过400万亩优质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的实施,成都农业初步探索出了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通过技术集成、规模化种植、企业(业主)经营来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方法,为来年的粮食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成都市将开展创建优质粮食高产示范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四百万亩优质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着重抓好40万亩核心示范区高产创建;提升优良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促进区域平衡增产,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而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产量指标是“76422”,即:水稻亩产700公斤,玉米亩产600公斤,小麦亩产400公斤,马铃薯鲜薯亩产2000公斤,红薯鲜薯亩产2000公斤。
锐意改革
不断提高农民持续增收水平
长期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通过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水平,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对稳定和发展农村、保障粮食产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都市农委则把市委、市政府巩固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落到实处,指导各(区)市县相关部门,从六个方面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好产业发展促增收,确保农民增加生产性收入;二是抓好农产品营销促增收,确保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抓好转移就业促增收,确保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抓好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确保农民增加转移性收入;五是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促增收,确保农民增加服务性收入;六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增收,确保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在彭州市通济镇黄村,通过生产方式转变,今年预计从事传统农业种养劳动力比例由原来的80%减少到8%,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据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焦峰介绍,黄村作为纯农业村,灾后农民集中居住后,先是采取股份制,实施土地规模流转,全村508户规模流转土地2030亩,实现了由“农民”到“股民”的转变;再通过不断培育持续发展产业,部分剩余劳动力可在热带风情植物园、农业科技示范园、食用菌生产示范园等就地从业务工,不定期劳动力转移5万个次,实现了“生产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还采取租赁种养、自主创业等方式,拓宽农户自主发展领域,比如,有20多户群众承包了食用菌生产大棚和租赁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由“个体农民”到“个体老板”的转变;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和就近务工,先后向外地和彭州市周边地区转移劳动力200余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