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四川省“十一五”育种攻关林竹新品种选育获突破性进展
时间:2009-12-22 09:59:54来源:作者:山峰

    根据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开展四川省‘十一五’农作物育种攻关中期评估的通知”(川科农〔2008〕21号)精神,“林竹新品种选育”(2006-YZGG-10)课题组在成都召开了中期评估考核会。课题组所属13个子专题主要研究人员、评估考核专家组及相关单位和部门管理人员共30余人参加会议。评估考核专家组由省农作物育种攻关专家咨询组专家和课题首席专家共7人组成,四川农业大学刘远鹏教授任组长,四川省林业厅种苗站龚毅红高级工程师任副组长。

    各子专题主持人对照“十一五”总体计划任务、中期计划任务,就子专题研究内容、研究进展、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汇报。评审专家组在听取汇报、答疑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13个子专题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排序和综合评议。评估结果:“核桃杂交育种”和“优良工业用竹种质资源收集及遗传多样性研究”2个子专题“超额完成任务”,其余11个子专题“全面完成任务”。专家组一致认为:我省林竹新品种选育在“十五”前期积累基础上,在“十一五”前三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省林竹良种选育总体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个别研究内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新品种选育获突破性进展

    2006-2008年课题组共育成新品种10个,其中突破性新品种3个,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选育出的新品种分别是杨树品种“南方四季杨”,竹类品种“硬头黄竹7号、梁山慈竹5号”,核桃品种“川早1号”、“蜀玲”、“客龙早”、“薄壳早”、“阿核6号”,桉树品种“川桉C1”、“川桉C2”。

    “南方四季杨”是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林木良种。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省级审定,从而实现了我省林木育种工作中通过省级审定品种零的突破。该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速生性和抗逆性,适宜于在四川的西昌地区、川中丘陵紫色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推广应用。

    “川早1号”、“蜀玲”是我省最早两个通过人工杂交获得的核桃优良新品种,2007年通过省级认定。该成果于2007年5月通过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成果标志着我省林木遗传改良获得重大突破,填补了我省林木杂交育种的空白,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2007年该品种认定以来,已累计推广5000多亩,年生产优良种苗5万多株,产值近百万元。这两个品种的嫁接苗1年试花试果,2-3年投产。矮密丰栽培55株/亩,6年生年产量150公斤/亩,产值2000多元/每年。适应在四川、重庆等地区推广栽培,尤其适合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川桉C1”和“川桉C2”是通过引种选育获得的新品种,2008年通过省级林木良种认定,是我省通过认定的最早两个桉树新品种。目前在已经通过扦插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极大的效益。“硬头黄竹7号和梁山慈竹5号” 2007年通过省级认定,是我省选育出的最早两个乡土竹新品种。

    在新品种推广方面,2006-2008年间完成“十五”品种推广100万亩,其中,巨桉良种推广达80万亩,南方四季杨推广10万亩,撑绿杂交竹推广10万亩。“十一五”品种推广0.232万亩,其中巨桉良种“川桉C1”和“川桉C2”推广420亩,硬头黄竹7号和梁山慈竹5号推广1000亩,川早和蜀玲核桃新品种推广900亩。合计2320亩。

二、建立起较完善的种质保存体系,培养出一批优良育种新材料

    课题所涉及的树种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种质资源库,为我省中长期林竹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桉树方面,建立起我国最大的巨桉种质资源库,保存了来自澳大利亚27个种源的400多个家系,以及通过引进和选优获得的优树材料。杨树方面,通过引种和乡土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建立起西南地区保存数量最多、最全面的杨树基因资源库。竹类方面,在“十五”建成的种质资源圃基础上,加强了对乡土竹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重点开展了省内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慈竹、刺楠竹种质资源收集。麻疯树方面,收集保存了国内外麻疯树种质资源72个群体的426个家系,建立起目前国内最齐全的麻疯树种质资源库。核桃方面,先后引进了新疆核种质,美国山核桃种质,并收集保存了四川,尤其是秦巴山区、川西地区和川西南地区的乡土核桃资源。桦木方面,主要针对川西高海拔地区,收集保存了包括白桦和红桦在内的优良家系50个。此外,课题组通过引进、选择和杂交三种途径共获得育种新材料603个,其中桉树96个,杨树91个,桤木15个,桦木50个,竹类59个,核桃107个,板栗48个,麻疯树137个。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将是今后我省林竹新品种选育的基础。

三、巨桉快繁技术体系及应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研制并构建了成熟的巨桉组织培养和扦插繁殖技术体系,建成组培工厂1个,标准化苗圃5个,年产优质巨桉组培苗1500万株,扦插苗1500万株,实现了巨桉优良无性系苗木工厂化培育,所生产种苗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为全省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建设提供了良种优质苗木保障。

四、获奖成果、发表论文和出版论著取得显著成效

    2006-2008年课题组共发表研究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11篇。制定行业标准“麻疯树栽培技术”和四川省地方标准“经济林主要树种丰产栽培技术规范”2部。出版专著2部,撰写培训教材3部,录制电视教学片1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中,“四川丛生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获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参与完成的“四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和“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分别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08年度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十一五”育种攻关林竹新品种选育课题组) 

主    编:蔡  红                                电   话:(028)84504194

副 主 编:郑林用  李  晓                        传   真:(028)84504190

责任编辑:向  平  邱敦莲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网    址:http://www.scyz.org.cn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E-mail: pbding@163.com                         邮   编: 610066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