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正确处理短期和长期、总量与结构、自给与进口的关系,建立发展新阶段的粮食安全观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敏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和发生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下,2009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粮食总产在连续3年1万亿斤的高基数上,克服了罕见干旱和病虫害等不利影响,实现连续6年增产。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是近几年来面积扩大最多的一年。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70.4%,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菜篮子”也丰盈,畜牧业生产稳定向好,生猪生产供应持续稳定,奶业总体生产形势逐步回暖,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进程加快。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价格相对平稳。
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农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2009年以来,在国家大规模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得益于中央及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农民工外出务工稳步回升。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比上年有所上涨,种粮成本基本稳定,农民种粮收益稳中有增。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全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虽然会低于上年,但仍有望达到6%的增速,明显好于年初预期。
强农惠农政策成效显着
上述“好转”得益于2009年中央出台实施的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农业支持、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农村消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等政策措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