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在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高。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614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粮食生产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如: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不强,粮食生产受制于自然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程度还不高,种植成本居高不下;种粮比较效益低,对地方财政贡献小,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种粮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限;粮食产量基数越来越高,进一步增产的压力加大等等。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新增220亿斤目标,安徽省政协委员马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种粮补贴新机制,调动种粮的积极性。鉴于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加大、效益降低,建议我省在落实中央种粮直补政策的基础上,增加种粮实物补贴,如补贴良种、农药、化肥、柴油、农膜等,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行粮食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或者产量挂钩,采用奖励、补贴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粮食大县和粮食生产大户的补贴,避免“撒胡椒面”导致的激励不足。
二、统筹农业资金和项目,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强农业规划编制管理,统筹安排全省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粮工程、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项目,避免多头管理造成投入分散和重复建设。扩大农业资金统筹使用试点,优先在优势农产品产区实施,以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技术和机械装备推广应用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三、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从我省实际来看,通过增加面积来实现增粮增收的空间很小,也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建议设立粮食产区科技兴农专项基金,加大对粮食科研创新的投入,建设一批主要粮食作物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的步伐;积极实施“科技到户工程”,大力增强良种供应能力和覆盖率,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本增效技术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四、大力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粮食只有通过加工,才能实现转化和增值,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在产业布局和项目布点上,优先考虑粮食主产区,着力抓好主产区粮食深加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项目建设,组织引导加工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加强粮食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充分挖掘粮食深加工的增值潜力。
五、切实抓好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实践证明,“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小农生产格局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才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才能使农民有规模效益,达到增产增收。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搭建省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奖励、补贴等方式,对种粮大户流转土地给予补贴,促进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企业+粮农”、“企业+合作社+粮农”等模式的改革试点,构建粮食生产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研究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适合农村特点的担保办法,积极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存在的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