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方县大方镇对江管理区村民王兴学在自家门口卖完菜后,满脸写满笑容地掰着手指算:莴笋每公斤可买 3.5元左右,花菜价格好的时候每公斤2元,大葱也要买3元每公斤,以前一亩地种苞谷也就七八百元,现在种蔬菜少说也有3000元以上。王兴学家就这一季蔬菜中莴笋就有500多公斤、花菜1000多公斤、大葱500余公斤,这样一来,一年的蔬菜收入就要上万元。在大方镇对江村一带,像王兴学这样的村民满村皆是。为此,尝了甜头的大方镇提出从2010年开始,将对江流域的弯子、对江、杉林、小路等10个村全力打造成万亩蔬菜千亩果园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大方镇对江管理区坐落在对江河西岸,距大方县城15公里,辖10个村5977户22974人,海拔1100—1700米,沿河一带,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特别适宜蔬菜和果树的生长。
大方镇党委委员、对江管理区总支书记陈力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方镇对江一带的蔬菜种植面积已从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从单一的品种发展到今天的瓜类、豆类、辣椒、姜、葱、特色菜等11大类100余个品种,从简单的露天种植发展到大棚与露天种植相结合,从传统的育苗方式到电热温床育苗,从散户经营发展到蔬菜协会再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对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带动辐射,人均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现在的3680元。2009年各类蔬菜种植达5000多亩,产量已达1万吨,产值2000余万元。此外,生态园区还种植花卉、中药材、各类果树 900亩,已从单一的传统种植过渡到现在的沼气大棚的配套种植,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多元化的种养殖齐头并进地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产品远销四川、重庆和周边地区。
在发展模式上,万亩果蔬生态示范园将依托对江管理区果蔬生态示范园专业合作社,让农民以资金入股,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按照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坚持以培育农村新经济组织为重点,最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大方镇党委书记杨超对万亩果蔬生态示范园的建设信心十足,他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蔬菜和玉米的投入和产出计算,一年可种蔬菜二至三季,每季每亩按2000元计算,一年可收入6000元左右,扣除家用物资、劳动力每亩2000元,可获利近4000元。而种植玉米和小麦,两样总和450公斤,折合人民币1000元,扣除每亩物资、劳动力400元,一年仅为600元,效益远不如种植蔬菜可观。加之,如果蔬菜配套大棚,用电热温床育苗,可增加复种指数,如果在中间地带建设果蔬批发市场,实行公司加专业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配套模式,逐步形成订单农业,农户的效益将成倍增长。
杨超还介绍说,万亩果蔬生态示范园的建成,每天可产蔬菜1.5至2.5万公斤,除满足大方城关地区的蔬菜供应外,还可以向毕节、六盘水、贵阳、重庆等地提供数万公斤蔬菜,配套冷库设施不仅可向更远的地区输送新鲜蔬菜。同时积极申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蔬菜进行加工后,可直接向超市配送。此外,将结合对江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迅速推进万亩果蔬生态示范园的建成,大方镇还实行了奖励措施,每发展一亩蔬菜奖励农户5元、村干部4 元、包村干部1元,确保了2010年春季果蔬的种植。此外,大方县有关部门已经表示,将在灌溉用水、田间便道等方面给予解决,并将在对江修建一个中型冷库和果蔬批发市场,这些工程的建成,将使对江一带的果蔬种植、贮藏、销售实现一体化,免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