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国内产能过剩的突出问题,中国化肥行业突破万难,迈出坚定的改革步伐,市场顺利平稳过渡。农博网肥料频道对09年影响化肥行业发展的大事进行梳理,和大家一起回顾这一年的历程。
定价到市场 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大变革
2009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启动了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将国产化肥出厂价格、除钾肥外的进口化肥交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二是取消化肥出厂价格以及对化肥流通环节价格实行的等各种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三是对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口钾肥价格仍进行适度监管。
与此同时,国家进行了电价、铁路运价的改革,为化肥市场化顺利进行铺路。国家发改委经商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出台了电价调整方案,自2009年11月20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8分钱。电价上涨后,氮肥企业尿素每吨生产成本直接提高 28~35元,磷肥也将面临生产成本的小幅上调。2009年化肥铁路运价上调了两次。铁道部发出自2009年7月1日起调整铁路化肥整车运价的通知。"化学肥料"(代码1310)的整车运价号调整2号,2号运价基价1为6.40元/吨,基价2为0.0378元/吨公里。12月11日,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发出《关于调整铁路货物运输价格的通知》,自2009年12月13日起,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提高0.7分钱,由平均每吨公里9.61分钱提高到10.31分钱。
据统计,取消限价后,由于国内供应量充足,2009年全年化肥价格整体平稳、有序运行,没有出现价格大范围、大幅上涨的情况。
产量增加 需求不旺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2009年1-12月产尿素2932.4万吨(折纯,下同)同比增10.5%;我国钾肥全年累计产量达362.78万吨,与2008年全年钾肥产量相比,增24.57%。1~11月,全国化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其中,磷肥行业增长76.2%,复混肥行业增长50%。
回顾2009年的化肥市场,在去年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主要表现为旺季不旺,经销商进货谨慎,即使在用肥旺季也采取快进快出、不留库存的方式,导致社会库存明显下降,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资金回笼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年大部分时间市场低迷,只在三月份出现短期涨势,临近岁末又出现一次较大幅度反弹。因此,虽然化肥产量有所提升,但是企业效益仍然大幅下降,市场氛围不佳。
产能过剩 供求失衡
从短缺到平衡,从平衡到过剩,中国化肥行业走过了一条"突飞猛进"的道路。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氮肥和磷肥的第一生产大国,除钾肥还需进口外,其他化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过剩。预计2009年国内新增产能约为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6300 万吨。全国工农业化肥用量总和为52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超过1000万吨。据IFA预测,在未来5年内全球新建的40套磷复肥生产装置中,中国就占了 18套。预计到2010年中国高浓度磷复肥产能还要增加300万吨。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化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状并非偶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供求失衡使化肥产业难以恢复"元气"。一位在化肥行业老专家大声疾呼:"如果再不抓紧治理,产能过剩将把化肥行业拖入深渊。"针对产能过剩这一突出问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会制定相关准入标准或令其主管部门采取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振兴规划 调整结构
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行业突出问题,整个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已势不可挡。国务院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成为本轮化肥结构调整的原则。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在这个涉及整个石化行业的规划细则中,很大篇幅是化肥行业今后三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细则表示:到2011年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钾肥产量达到400万吨(折纯),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产地生产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化肥储备基本满足市场调控需要。到2011年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吨氨综合能耗低于1.8吨标准煤。同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细则还明确了诸如完善化肥储备机制、完善化肥出口管理等重要的政策走向。这体现了国家对这次化肥结构调整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化肥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产业平稳运行,又要着眼长远,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化肥淡储 遇到新问题
2009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山东省济南市联合召开了2009-2010年度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新年度化肥商业淡储的序幕。2009/2010年度化肥淡储任务(不含磷肥专项储备100万吨)共1,500万吨,由70多家化肥流通和生产企业承储。淡储时间为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
我国从2004年淡储政策实施以来的5年间,化肥淡储规模不断扩大,从开始的600余万吨增加到目前的 1600万吨,承储企业也从最初的20余家扩展到90余家。然而,在目前国内化肥市场低迷、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复杂困境,以及在化肥价格和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今后的企业经营面临着新的难题。淡储制度某些方面难以面面俱到,只有在摸索中前行,前行中完善,这项利国利民的调控手段才能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
化肥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再次迈出关键步伐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农资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8月24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在放开化肥经营限制、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限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化肥经营的准入条件。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化肥出口在明确坚持执行淡季出口减税的基础上,在时间和税率上进行微调。历经近11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向前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出第45号令,《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出台,于11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农资经营者和农资交易市场开办者,应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申请从事化肥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从事化肥连锁经营的企业,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
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11月20日,国家政府网公布国发〔2009〕40号文件。文件提出:依托供销合作社建设一批统一采购、跨地区配送的大型农资企业集团,在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完善农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放心店。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办好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现有设施承担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国家商业储备、救灾储备任务。
“气荒”加速天然气价格改革
继2008年12月中国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后,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被业内推为能源领域的第二个重大定价机制改革。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关于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送审稿已上报至国务院,等待最后审定。天然气涨价且对工业和化肥用气的价格不再实行优惠,对此,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反应强烈,建议对化肥用气的调整要慎重。
有关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方案大致有两个版本:一是天然气价格将实行混合定价,即基本确定了根据进口天然气和国产天然气的权重比进行定价的新模式;二是建立一个天然气和替代能源结合的合理价格机制,天然气的价格与燃油、成品油价格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国家的天然气定价原则由国家制定,但按市场化的原则来执行。据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天然气价格改革可能实行混合定价。
进口钾肥大单落定 眼前一亮
谈及中国与国外的大宗资源型商贸谈判,给国人的感觉似乎总是败多胜少。屡战屡败的铁矿石长协价谈判仍在风口浪尖。相比之下,中俄钾肥贸易谈判确实让人眼前一亮。1月中旬,记者从中国农资集团了解到,中方联合谈判组已就2010年中国钾肥进口价格及数量与 BPC(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签署了正式合同,确定CFR(到岸价)为350美元/吨,数量为80万到120万吨。350美元/吨的到岸价与当前国内钾肥市场的价格大体相近,但与2008年进口合同价相比大幅下降。此合同一经兑现,此到岸价将成为中国与其他海外钾肥进口商谈判的重要参照价。
据了解,目前中国从BPC进口的钾肥主要是面向复合肥生产企业销售,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及相关各方对于去年年底与BPC达成的钾肥价格认可度颇高。但另据了解,在中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的另一面向农民销售钾肥的国际供应商并没有照往年的惯例,在BPC与中国的钾肥进口合同签订后,迅速跟进签订自己的合同。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对BPC钾肥的需求减少了40%,对加钾的需求量减少了70%。对于国际钾肥供应商来说,保量还是保价,绝对是一个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最后,真正得到实在的应该是我们的农民兄弟。化肥生产也好,进口也罢。实际都是要用到田间地头我们老百姓的手中。低廉的价格,优良的品质,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施肥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极大地调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