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产业化,地里刨出“金娃娃”——河南省鄢陵县伍子村调查
时间:2010-03-31 09:51:2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峰
 农业稳,天下安。尽管我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今年,西南部遭遇罕见旱灾,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农业的平稳发展和农产品的供给关系到能否管理好通胀预期,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化,地里刨出“金娃娃

——河南省鄢陵县伍子村调查

  3月22日上午,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陈花店镇伍子村,几个村民正在铲取草皮。这些草皮将会运到各大都市,用来铺建绿地。

  一平方米的草皮价值是3元,一亩地一茬可以卖到2000元。一年可以种三五茬,一亩地一年就可以产出6000元以上。

  黄玉霞的8亩地中,还种着一行行的花卉苗木。腊梅红艳艳的花蕾生机勃勃,一如这类方兴未艾的“新种植业”。

  稳定种粮,多种经营

  河南农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伍子村只是这个农业大省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庄。

  河南粮食种植大部分地方一年两熟,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平均亩产约900斤。每斤小麦售价9角,农民可收入810元。玉米可以产到1000斤,售价也按9角计算,可收入900元。因此,一亩地一年合计毛收入约1710元。

  河南农民平均每人拥有土地一亩多。稳定种粮的基础上,农民致富,还得有别的途径。

  许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楚长顺介绍,该市从1995年开始,根据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五大特色高效农业基地。目前以鄢陵为中心的花卉苗木基地、以襄城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以禹州中药材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中药材基地、以长葛众品公司为龙头的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和以许昌市区和许昌县为中心的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从经济效益上看,栽培花卉苗木每亩每年至少收入7000元,黄玉霞的草皮栽培就属于这一类。种蔬菜6000元,药材约5000元,发展养殖则可收入2万元以上。

  订单种植,后顾无忧

  黄玉霞没出过远门,但她的草皮远销各地。靠的是农业协会。

  苏占锋在当伍子村支部书记之前一直在西安做草皮绿化的生意,做了十来年。2004年他回到伍子村,开始带领全村种草。

  2006年,苏占锋联合村里的种草大户组建了一个草农的协会,自己任会长。协会会员现在已近百人,主要职能就是做好草皮产品的营销。

  “我在西安的时候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许昌的花博会我每年都去,每年都能找到一些新的买家;还有一些农产品销售网站也可以帮忙。”苏占锋说,大部分时候,伍子村的草皮都供不应求。

  农业协会连接了农户和市场,又连接了生产和技术。协会还负责协调草皮定价。不同品种的草,价格基本确定。比如种植面积较广的本特4号价钱限定在2至3元,比较高档的草皮如美国过路黄、葱兰、石竹等定价在7至8元。协会约定,所有农民都不能随意压价,以免损害大家的共同利益。

  如果市场需求量特别大,协会也不允许农民私自涨价。“做生意要细水长流,不能坑人。”苏占锋说。

  除了土地,农民还要更多保障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用地,而且必须是大面积、成片的土地。这就要求土地能流转。

  伍子村全村共约3000亩土地中,没种草的1500亩流转给了鑫地公司用于大规模栽培花卉苗木;种草的1500亩中,像黄玉霞这样,把邻居闲置的土地租过来用的例子也有很多。

  许昌市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孟春明介绍,许昌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418万亩,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98.18万亩,占23.45%,有23万多个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但是,农民的“恋土情节”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仍然有很多农民拒绝土地流转。

  苏占锋说,当年土地流转给鑫地公司时涉及到200多个农户,其中有10户人家的工作比较难做。部分农民不了解政策,不知道流转的仅仅是经营权,担心以后想回家种地时,土地要不回来。

  孟春明说,从根子上看,农民不是依赖土地,而是需要一个保障。当农民有技术、有活干、有产业了,农民无后顾之忧,土地流转就水到渠成。因此,他建议,进一步细化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完善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和纠纷仲裁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做好农民培训,除了种地,让他们还有其他安身立命的本领。

  现代化集约生产,种粮也有高效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可是,偏偏是种粮的经济效益最低。如果单纯让市场去调节,那么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了。

  黄玉霞说,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平均下来,一亩地一年可以补贴100元左右。种粮的收入也在增加。

  “作为粮食核心产区,河南的粮食种植面积很大。如果按老思路种粮,经济效益不高。但如果按现代农业产业化思路,提高科技含量,种粮的经济效益也不赖。”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深谙很多地方领导干部的心声。

  魏仲生说,在探索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方面,河南也正在积极尝试,比如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

  在许昌,通过土地流转,已经出现了占地千亩以上的大农场,从事集约化粮食生产。大农场配备全套农业机械,完全用现代化方式种植,极大降低了种粮成本。此外,孟春明认为,研发新品种,种粮也有高效益。

  苏占锋向记者憧憬这样一个图景:广袤的农村,是一个接一个的家庭农场:有的种植着新品种的粮食,有的种瓜果蔬菜,有的种花卉苗木,有的开展养殖水产……农场的产品除了极少数留作自己消费外,绝大部分都作为商品流通到国内外。房屋成排树木成行,满面春风的新式农民操作着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在忙碌,他们的生活富足、幸福。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