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油菜籽考察团近日在湖北荆门、荆州、襄樊等油菜主产区进行实地调研。据考察了解,这些传统的油菜主产区今年油菜籽播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除了不利的天气因素外,种植收益相对较低且费工费时等也是重要原因。
调研过程中,各地油企和农业技术人员都谈到了作物“争地”的现象,在这些油菜传统产区,近年来不少农民改种小麦、水稻等作物。湖北奥星油脂公司总经理梁红星给期货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油菜籽按照亩产300斤、收购价2元/斤计算,农民每亩地收益是600元,而种小麦的话,以亩产800 斤、收购价0.9元/斤来算,每亩地收益将达720元。除了收益低外,小麦种植及收割的机械化程度都较高,而油菜籽目前在湖北乃至国内大多数地区都只能靠人力收割,如果再按传统移植移栽方法的话,也需要人工播种,非常费工费时,再加之农村劳动力不充足,种种因素导致了农民种植油菜积极性有所下降。
油菜种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品种。国内油脂行业专家孙舟认为,目前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的菜籽品种过多过杂,而且缺少符合“三高”要求的品种,加之很多农户又是分散、小块种植,油菜受精期间,不同品种互相影响,严重影响了国产菜籽的品质,而菜籽出油率和蛋白含量将直接影响到压榨企业的压榨利润。据了解,湖北奥星、宏凯等菜油压榨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油企的菜籽示范园区都大面积地种植着“双低”油菜品种,菜籽的出油率和菜粕品质得到了较好保障,而且可以适时更换更优质的品种。
由于国外油脂企业实际已形成对我国豆油加工业的垄断,国家开始重视对菜籽生产的扶持。农业部规划提出,要大力增加油菜籽供给,减少国内食用油进口,力争到2015年,优势区播种面积要达到1.39亿亩,平均单产138公斤,产量达到1912万吨。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表示,后期国家政策对菜籽油的支撑力度不会减弱,政策因素对菜籽油生产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