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近30年的东南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在东部就业的比重有所降低,而在中西部就业的比重却大幅上升。虽然目前这种变化趋势并不是很明显,但专家预计这将会成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近日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与2008年相比,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下降了8.9%,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分别下降2.4和7.6个百分点,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务工的分别增长33.2%和35.8%。即在流动格局上,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开始下降。
过完2010年的春节,刚满20岁的河南农民安朝并没有像往年一样踏上南往的列车,而是怂恿着他的父亲在当地的县城租下了一间门面房,开了一家拉面馆。靠着安朝在外打工练就的手艺,拉面馆的生意很是红火,两个多月下来已经收回了成本。“先不说能赚多少钱,关键是自己做老板,舒服。而且能和家人在一起,踏实。”安朝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这种转移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它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区域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产业经济室副研究员张兴华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赞成以上观点。因为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是产业转移,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将是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
张兴华说:“目前东部地区依然是吸纳农民工的主力军,但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交通消费成本和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要素上的优势开始凸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调整·合作”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强调,“更值得关注的是,沿海地区的工资与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差距迅速缩小。现在这个差距只有5%,沿海的民工工资水平只比内地高5%。这就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大量的农民工选择在中西部就业,而不到沿海地区就业。”
“既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为什么还要去外地打工呢?”张兴华说。
正在苏州打工的蔡勇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自己现在只是在积累能量——挣钱,等钱挣够了,自己就回家,“总不能打一辈子的工吧,终究是要回家的”。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一变化趋势也与近年来中西部GDP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有关系。
就影响而言,张兴华认为,这种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就是将缩小中西部和东南沿海之间的差距,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沿海地区目前所出现的“用工荒”。
据悉,从今年初就开始的“用工荒”依然在沿海地区蔓延。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一季度职业供求分析报告再次确认了“用工荒”的种种迹象。
中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达到1.04,即每100个求职者有104个空缺岗位可供选择,就业形势继续向好。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闽东南地区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幅度较大。
比如,浙江正在遭遇前所未遇的“用工荒”。截至4月底,台州市有29.7%的民营企业面临“用工荒”,员工的缺口率为28.5%。
这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都是一个挑战,反过来又会促使他们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从东部地区来说,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农民工的待遇。而西部也要未雨绸缪,筑巢引凤,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资金的投入。”张兴华表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