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报道
制约粮食规模生产的因素与对策
时间:2010-07-12 09:46:5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峰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强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该地粮食生产发展势头强劲,涌 现了一大批规模种粮经营户。最近,笔者深入该地一些农村作了调查,发现制约粮食规模生产的问题堪忧。

  一是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和农村福利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农民不愿彻底“洗脚上岸”,加之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农村土地存在“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的现象,一 些农村甚至有粮食生产“副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抛荒迹象。另外,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形成的田地零分细划,土地难成片,不利于规模、集约生产。

  二是生产融资难。受农村金融机构撤并和贷款权限上收的影响,粮食规模种植户贷款渠道较窄,贷款主渠道是农村信用社,大多数种粮户还是家庭经济型,能获得的贷款额度小,一般在1―3万元左右。对 种植规模上100亩的大户来说,仅支付耕地流转租金就需2―5万元,加上生产成本等,需资金8万元以上,规模生产资金缺口大。

  三是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种粮大户的经营实际上是由自耕农式的传统经营向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的一种转型,与一般农户相比,在耕作、植保、收获、粮食销售各个环节更需要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然而,乡 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行以钱养事、以事养人以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方面向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转变,另一方面解体了农技推广站、农机站等社会化服务机构,种粮大户需要服务时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服务部门,以 致给规模经营造成了困难。

  四是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差。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待修,水系不配套,沟渠淤塞,排灌不畅,易涝易旱。另外,种植大户由于资金缺乏,农业保险购买率较低,加剧了粮食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此 次抽样调查的16户规模种植户均未购买农业保险,如一种粮大户去年承包1100多亩早稻和2000多亩中晚稻因受渍灾损失近200万元。

  五是比较效益较低。近几年农资价格连年上涨,人工费用逐年增加,土地租金逐年抬高,使种粮大户的生产直接成本不断增加,与其它作物相比,种粮利润空间较小,阻碍了种粮大户的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稳定粮食生产事关“三农”工作全局,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各 级党委政府应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中小型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 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不断完善农机装备,在粮食优势产区,鼓励和支持农机大户购置先进的大型农机具,并 给予农机具购置补贴。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和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效应。适时适地推进专业代耕代种、集体收归经营、集体反租倒包、大户自行承包等多种流转模式,大 胆尝试以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有偿退出及流转、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土地流转方式。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开展土地信托流转试点,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同时,高标准建设一批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狠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和防范粮食生产经营大户的经营风险。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 利益共同体,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种粮大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机械作业、统防统治水平。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 行效率高的粮食营销网络。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切实推进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为粮食规模生产搞好“输血供氧”。加快建立更多的农业投融资平台,力争每个区县(市)建成一家村镇银行,并鼓励农业银行、邮 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粮食规模经营。同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信用评估办法,提高粮食生产信贷保障率。(卓高峰)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