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大批农民工集中提前返乡,仅山西省就有9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关注。
山西阳光工程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山西省依托“对接”,创造性搭建了三个平台,引导和促进农民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转变,实现了由普通劳务输出,到技术工人输出,再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三级跳”,趟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接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工作平台
忻州市静乐县的杨建国初中毕业后到周围省份打工,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技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005年,他在清徐县的水塔老陈醋公司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参加了阳光工程酿造食醋培训。培训合格后,他进入水塔公司制醋七分厂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去年被公司破格提拔为七分厂技术副厂长。
杨建国就业的经历,本来不是当时的主流。清徐县的水塔老陈醋公司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也只是当时山西阳光工程500多个定点培训基地之一,但是,后来的形势变化凸显了这件事的意义,与水塔集团的对接由此成为山西阳光工程探索就地就近就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山西省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目标是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做大做强46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水塔集团名列省级龙头企业,在新的政策下,上项目扩产能一年能为社会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据测算,全省农产品加工每增加1%,可吸纳3~5万名农民工就业。全省“513”工程龙头企业可新转移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
在水塔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发挥“513”工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山西决定举办“全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与‘513’工程龙头企业用工签约仪式”,扩大这一经验在460个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5月13日,一个精心挑选的日子。山西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与“513”龙头企业用工签约仪式在太原市举行。10所阳光工程培训学校与“513”工程龙头企业用工签约6100人,同时,省农业厅、财政厅共同为20家用工量大、诚信度高、培训条件好的“513”工程省级龙头企业授牌,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打造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工作平台。
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这样评价此事:活动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平台,但是启动了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标志着山西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战略转移。
这标志着山西阳光工程与企业用工对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513”工程对接,培训学校与龙头企业对接找到了最佳平台。
山西的实践意义在于:把“三个对接”做好做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了新办法,农民增收有了新途径。
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链不断拉长,一大批新型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快速兴起,为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兴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裴峰说,农业及相关产业吸附劳动力的平台很大,山西阳光工程转型探索中围绕当地产业需要,围绕农民的需要,使得阳光工程在全省各方面工程中的重点地位、重要作用得以凸显,也实现了根据农村需要培养人才的可操作性,并取得良好效果。
对接民间工艺,兴起一个传统文化产业,打造了灵活就业大平台,践行了人不转移、产品输出、收入增加的新转移理念
7月16日,在文水县吴村,记者看到古代四大美女的画像栩栩如生地烫画在葫芦上,连发丝看起来也飘逸生动,而完成这项复杂技艺的正是村里的留守妇女。
吴村乐龙葫芦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传统葫芦技艺传人刘石安对记者说:“去年阳光工程以这里为基地培训了200多人,很多人都掌握了葫芦的磨皮、烫、雕等技术。”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卖一亩葫芦能收入一万元,除去投入的1000元,一亩地能纯收入9000元,如果葫芦再加工成工艺品,价值至少要高出十倍。
山西省农业厅副巡视员田伟说,民间工艺品是农民传统制作,使用农业原料,吸纳农民就业,人不转移、产品输出就可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部门制定扶持政策,筹集发展资金,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开发,就能使山西的民间工艺能够走进广阔市场,乃至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看到该产业还处在小作坊时代,农民传统制作技术简单易学,又有就业前途和增收契机,就从培训农村半闲劳动力切入,扩大制作规模开始,“越位”地兴起了一个特色产业,在全省打造了一个灵活就业的大平台。
去年,以“送岗位到农家、传技能惠农民、促转移富农户”为主题,山西通过培训和有效组织,引导妇女发展手工刺绣、编织、剪纸等专业,带动农村妇女就地就近灵活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长治市长雷绣品公司,组织培训3800多名农村妇女,创作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风格独特的绣艺品,产品以“订单”形式销往法、德、英、美和俄罗斯等国,每年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在市场带动下,当地成立了70多家刺绣坊,成为一个刺绣产品出口基地。这种“公司(合作社)+农妇、绣艺进万家”的模式,最适合有家务拖累的农村妇女。
山西民间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成绩从两次展销上可见一斑:2009年的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民间工艺展上,所有展品被人们一抢而空。2010年的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山西民间工艺品样样获奖,展品赢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农村半闲劳力参与特色产业,投资小见效快,辐射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通过培训这方面的技艺把个体行为变成产业,这种人不转移、产品转移、增加收入的模式赋予了阳光工程新转移理念。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得知是科教部门在做这件事情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肯定。
对接创业,培训大学生村官,搭建创业带头人平台,实现了从输出农民到输出岗位的跨越
一次创业培训班的经历让26岁的大学生村官高旭彬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2008年,这个从井冈山大学毕业的小伙子选择回到家乡做村官,后来被选为清徐县马峪乡圪垛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今年初,他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厅阳光工程培训办公室组织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班培训。该培训是对全省农村选举成为一肩挑主干的116个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培训,培训班内容涉及党在农村的政策、创业知识辅导、心理、法律、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
高旭彬说,培训的结果是“思想充实了、头脑清醒了、感情转变了、创业强烈了”。参加完培训,半年多来,他用了大量的时间做群众工作,合法流转土地,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目前,100亩矮化骏枣大棚种植示范田已建成,骏枣出苗13万株。同时,考虑到骏枣和葡萄的深加工和销售等问题,村里又成立了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成功后,再引导村民入社,逐步建成葡萄、枣深加工和农家乐采摘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如何切合实际在发掘农业农村内部就业潜力与加快培养创业型农民找到结合点,山西创造性地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创业培训人员吸收进来,并由省委组织部和农业厅联合发文,决定从今年开始,利用国家和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开展创业培训,每年培训大学生村官1000人,带动其他农民创业培训10000人,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为每个行政村培养3到5名农民创业骨干和带头人,为每个农业乡镇培养3到5名大学生村干部农业科技推广带头人。
与培训配套,还出台了相关追踪服务政策,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了创业带头人平台,形成了以创业促就近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自2004年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6年来,山西累计转移人数达到472万人。三个创举的实施,使劳动力转移几何倍数增加。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