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今年上半年,国家下发多项文件从制度保障、资金补助、改善医疗水平、人员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和农民的参保标准和保障。 如何让农民更安心、更方便地看病,从保障水平、运行机制、资金安全、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将是新农合下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
新华社信息北京8月11日电 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制度保障、资金补助、机构建设、人员培养等方面多方位地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和农民的参保标准和保障,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如何让农民更安心、更方便地看病,从保障水平、运行机制、资金安全、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将是新农合下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
——“多管齐下”提高农民保障
今年上半年,国家下发多项文件从制度保障、资金补助、改善医疗水平、人员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和农民的参保标准和保障。
在制度保障方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继续推行“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3月1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着力做好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推进门诊统筹,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尽可能做到即时结算,发挥好医保对人民群众看病的保障作用,发挥好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
6月10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农村儿童纳入参保范围,要求各地优先选择几种危及农村儿童生命健康、医疗费用高、经治疗治愈后较好的重大疾病开展试点。7月23日,卫生部再次下发通知,对完善农村卫生服务提出要求,其中明确指出,2010年新农合门诊统筹要覆盖50%的统筹地区,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达到60%。
在资金补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提高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温家宝总理6月1日在东京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主持人国谷裕子专访时指出,为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将在最近3年内投入8500亿元。随着政府财政的增加,将不断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的比例。
在改善医疗水平方面,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白知朋介绍,我国今后3年内将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使其床位设置标准确定为每千人口1.2张床位;为县级医院(中医院)配置CT等诊断设备,组织900家大型综合医院与2200所县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协作,以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据他介绍,2009年已完成县级医院CT现状及需求的调研,今年将开展乡镇中心卫生院大型影像设备现状及需求调研,并进行适合基层医疗机构装备技术的评估选型。
在人员培训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明确,今年全国将重点巩固和完善900个三级医院与2000个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安排6000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开展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安排1.5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今年6月,审计署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进行了审计调查,以确保这项涉及8亿农民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积极完善新农合
在国家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和资金补助提高的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改善当地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首先,地方医疗保障水平和新农合参保率都大大提高。如湖南省36个县市区启动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群众看病用药费明显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均迈出实质性步伐,惠及上千万居民。今年上半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了4911.5万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其次,多数地区包括西部边远地区,都积极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改造。如青海祁连县八宝镇高楞村新的村卫生室内,诊疗室、药房、健康教育室、注射室一应俱全。而在以前,体温计、血压表、听诊器这“老三件”是村医的主要家当。截至目前,青海省投入1.2亿元专项资金,新建了384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流动卫生服务车201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急危重病及时转诊”的目标。
再次,为确保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各地还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鼓励地方开展全科医生县乡联动试点。以四川省为例,目前已累计投入1628万元培训基层卫生管理和卫生技术人员13462人次,启动“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来,有21个医院选派人员400人到20个民族县开展对口帮扶支援工作。从今年起,宁夏城市医院医生和预防保健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都要到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不少于一年,并将其作为晋升中级以上职称的必备条件。
在提高报销速度和效率方面,不少地区都简化了相关手续,让农民真正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何锦国8月10日在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公布,2010年上半年,西部地区有1052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总数的39%。西部地区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2.64亿,参合率达到94%。
——四大问题凸显 未来需集中解决
在各地积极完善新农合制度,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专家建议,在下半年乃至未来的工作中,需要集中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衔接不够充分,对“五保户”、贫困户救助不到位;同时,存在有的参合农民重复参保,甚至重复报销现象。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由于民政、卫生两个系统工作不对接,一些地方非“五保户”在享受新农合对“五保户”医药费报销的优惠政策,而部分“五保户”却在就医后没有得到医疗救助;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有的县1万多人同时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其中100多人在就医后重复报销,50多人报销总额已超过实际花费,最高的超出1000多元。对此,审计人员建议,加快制定科学的新农合政策实施方案,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二是新医改背景下西部村医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在推进绩效工资改革中补偿机制如何建立等问题存有疑虑,同时面临收入减少、公共卫生补助缺位等“困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村医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他们在为公共卫生服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经费的同时,政府购买村医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仍然偏低,无法为村医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充足的动力和保障。基层医务工作者认为,为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同时实现人员的新老更替,政府应将村医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畴,为其购买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
三是现行制度给外出务工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带来不便。由于新农合以县市统筹为主,定点医疗机构也由各县市指定,省与省之间、省内各县市之间没有互相认可的定点医疗机构,在外打工农民回到参合所在县市只能按报销比例较低的市外非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标准来报销医疗费用,增加了农民负担。对此,专家建议,应尽快实现全国性定点医疗机构相互认可、多个信息系统无缝对接,从而保障外出务工参合农民的正当权益。
四是农村和城镇医疗的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农民对乡镇医院的医务水平仍有疑虑,不敢去看病。应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水平,力推村镇一体化。村镇医院一体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其综合服务水平。(吴霞 张瀚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