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走转改 迎接十八大”主题采访——走进“合芜蚌”系列报道(三)
农业篇:引来科技“灌”农田 现代农业的合芜蚌样本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安徽该如何与时俱进,迎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曙光?面对这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新问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给出了答案。
富硒砀山梨、富硒鸡蛋、富硒太平猴魁……在位于安徽省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内的安徽硒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添加了富硒功能的农产品。普通水稻卖一块多一斤,富硒之后,产值提高4—5倍。
当农业遇到科技,会结出怎样的果实?在为期六天的采访中,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和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寻找问题的答案。
院企合作结硕果
控失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提到化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但这个农田“小帮手”因流失而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科学研究证明,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35%,大部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流入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合肥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们探索出了解决路径。这个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自2006年至今,持续六年在八季大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控失肥。试验示范证明,控失性肥料可提高氮素利用率6%-13%,与等养量普通化肥相比,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均可增产10%以上。既可用于大田作物,又可用于经济、园艺作物,具有广泛适用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试验示范结论表明:地表径流氮、磷损失比普通化肥减少47.8%、渗漏流失减少50%,化肥施入土壤氨气挥发减少17%-32%。
帝元生物科技总经理王永国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控失肥每吨增加成本9%降至3%,到农民手中,每亩化肥成本增加不到5%,却能够实现增产10%。控失肥倡导一次性施肥,使用这种肥料对农民劳动量减少也有积极作用,因此被很多农民亲切地称为“懒人肥”。
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和创建了国内外第一条年产5万吨控肥宝生产线,包括国际一流的等离子体改性设备及自动精准复配工艺等,为大规模产业化制定了企业标准,奠定了生产基础,新一代年产10万吨离子束全自动生产线正在创建中。
(信息来源:新华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