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斜纹夜蛾的习性及危害
斜纹夜蛾分布广,为间歇性暴发的暴食性害虫,食性极杂,主要为害大豆、甘薯、蔬菜、花生、烟叶等作物,寄主植物多达99科290多种。斜纹夜蛾在荔城区1年发生6~9代,世代重叠,始发期为3月中旬,终见期为12月上旬,盛发期在5—10月。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害虫。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强,白天一般藏在植株茂密的叶丛中,黄昏时飞回植物,并对光、糖醋液及发酵物质有趋性;
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的叶片背面,多数多层排列,每只雌蛾平均产卵3~5块,共有400~700粒,初孵幼虫群集在卵附近昼夜取食叶肉,留下叶片表皮,将叶片取食成不规则形的透明白斑,稍遇惊扰后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坠假死落地,2~3龄开始分散转移危害,取食叶肉,使叶片被害处仅留上表皮及叶脉成灰白色窗纱。
4龄后昼伏夜出且食量骤增,进入暴食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晴天在植株周围的阴暗处或土缝里潜伏。在阴雨天的白天少量个体出来取食,多数在傍晚至午夜危害最猛,黎明前又躲回阴暗处,在田间大发生虫口密度过高时,幼虫也为害嫩茎,蛀食豆荚,也会把整株至整块大豆吃成光杆,并成群迁移到其他田地继续为害。幼虫老熟后入土1~3cm作土室化蛹。
大豆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一是合理布局,抑制虫源。斜纹夜蛾虽然食性杂,但不同作物受害程度还有一定区别,斜纹夜蛾发生严重时要尽量避免斜纹夜蛾嗜好作物连作,有条件的采取水旱轮作,能有效抑制虫源。
二是清洁田园,中耕灭蛹。作物收获后将残株败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并及时深耕翻地,能取得较好的灭蛹效果;另外,在大豆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除草、除净田间及周围的杂草,减少寄主生活的场所。
三是摘除卵块,捕捉幼虫。在斜纹夜蛾产卵高峰至初孵时,结合农事活动摘除卵块,利用斜纹夜蛾群体性特点,把初孵幼虫的叶片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对大龄幼虫采用人工捕杀,能有效地降低田间虫口基数。
物理防治
利用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特点,在成虫发生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这是通过特殊的光波吸引害虫,通过高压电网来触杀成虫,诱杀时间为5月初至10月下旬,开灯时间19:00至翌日1:00,在成虫高峰每盏灯可诱30~120头/d。
利用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杀成虫,在成虫高峰放诱捕器30个/hm2诱杀成虫,诱捕器可采用1.25L的可乐空瓶,在其上部对称开2个直径3cm的孔,将性诱剂挂在中间,瓶内装1/3的水,并滴入少许柴油形成1层油膜即可。诱捕器距离地面50cm,每隔2d清理1次瓶中害虫。2008年在北高村大豆田进行斜纹夜蛾示范,6—9月平均每个诱虫器每月诱到成虫1200~2300头,放诱虫器示范区有斜纹夜蛾幼虫1.134万头/hm2,非示范区有幼虫6.825万头/hm2,防治效果为83.3%。
利用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趋味性的特点,取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和90%敌百虫1份配制成糖醋液诱杀斜纹夜蛾成虫,掌握在斜纹夜蛾成虫盛发期,把所配制的诱杀剂倒入洗手盆里,每天黄昏时投放在距离地面60~70cm处的简易诱虫架上,翌日早晨收集害虫,放诱杀剂15处/hm2。据观察,平均每个诱虫盆每月可诱到成虫800~1500头,投放诱杀剂和非示范区斜纹夜蛾幼虫分别是1.84万、4.98万头/hm2,相差3.14万头/hm2,防治效果达63.1%。
生物防治
保护斜纹夜蛾的有益天敌,如蛙类、鸟类、寄生蝇等,以虫治虫,达到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利用自然因素,控制斜纹夜蛾的危害。利用生物农药制剂来防治斜纹夜蛾,以菌治虫,用青虫菌粉600倍液,或1.8%阿巴丁乳油5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达68.3%~81.6%。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