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草甘膦仍是我们的痛
尽管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分析,国内农药行业上半年形势尚可,但草甘膦这个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中国农药产量中最大的品种似乎一直在低迷中徘徊。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草甘膦价格仅为1.8万元/吨,不及金融危机前的零头,其毛利率仅为3.39%。国家近期又对其取消了出口退税。业内的众多企业不禁在问:何时才能让我们见到风雨后的彩虹?
苦日子还要过好几年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视作中国草甘膦行业的风向标企业,其草甘膦产能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孟山都公司。“我国草甘膦产能严重过剩,预计市场低迷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虽然与同行相比,新安化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或者说实力,但是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全行业的调整,所以我们已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新安化工董事长王伟直言不讳地说。据了解,2009年新安化工年报显示,全年主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同比下降46.7%;利润总额3.46亿元,同比下降84.1%;净利润2.97亿元,同比下降82.6%。而今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5288.58万元,同比下降了13.22%。
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国内较大的草甘膦生产商之一。草甘膦业务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的70%以上,其产能为7万吨/年,在上市公司中居第二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公司发生经营性亏损7000余万元,今年一季度继续亏损运营,亏损额近100万元。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则有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3大系列30多个原药和100多个制剂品种,草甘膦也是其主导产品。由于草甘膦销售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致使该产品毛利率较低,影响了公司整体利润。而杀虫剂系列产品因受我国西南5省持续干旱、南方省市大面积遭遇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导致农作物用药量大幅度减少,给正处于旺季的农药销售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青岛正道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明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销商看不清形势变化,以现卖现备为主,淡季备货量明显减少,年底退货率明显提高,从而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库存和损失。今年上半年销售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
对于草甘膦何时能够走出低谷,回归正常的发展轨迹,王伟显得有些无奈:“一直以来,草甘膦行业都在重复着产能过剩―行业洗牌―价值回归―再度过剩―再洗牌的恶性循环,似乎成了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之所以长期无法得到改变,究其原因无非三点。一是部分投资者缺乏战略眼光,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二是地方政府不恰当的政绩观和利益驱动,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三是国家职能管理部门缺乏对产业明晰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和监管力度没有跟上。”
江山农药公司认为,虽然美国企业已撤销对我国产草甘膦反倾销诉讼,但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决定自7月15日起取消草甘膦产品的出口退税,出口面临新的压力。短期来看,国内草甘膦产能将受到高度抑制,产品价格还有走低的可能。
也有部分企业对农药行情的下一步走势充满希望。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投资部副经理庆祖荣告诉记者,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好,石油价格的回升刺激生物能源的启动,基础化工原材料价格触底反弹,全球农药市场及渠道库存水平的降低,都将推动农药产品价格进入上升通道。
越是困难越要谋发展
王伟也表示,现在对于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通过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近年来,新安化工每年都在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创新和新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发下游制剂产品,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近日通过验收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草甘膦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及开发课题,就是由新安化工承担。新安化工通过对课题研究内容的攻关,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草甘膦连续工艺和热集成综合利用技术,并建成了甘氨酸法草甘膦新工艺产业化示范装置。目前装置运转正常,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而且草甘膦吨产品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均明显下降,草甘膦母液量和废水排放量明显减少,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而且该公司拥有专利权的“草甘膦―氯甲烷―有机硅”循环经济产业链,将草甘膦副产物氯甲烷回收,再用于有机硅生产,形成氯资源的循环,不仅使有机硅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草甘膦价格低迷造成的利润损失。在今年草甘膦行业全面亏损的大背景下,新安化工依靠产业链和技术、规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预计今年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盈利,已属难能可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