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有农药登记的境内企业多达2,100多家,其中原药企业675家,产品严重同质化,恶性竞争。农药企业做得很辛苦,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企业该怎么干?该如何给自己的企业定位。
为了摆脱困境,很多企业的对策是拼命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线(杀虫、杀菌、除草、肥料全做),加长产业链(原药、制剂、批发、零售全做),增加业务人员(建2个以上销售队伍)……结果是同质化更严重,恶性竞争更激烈。大而全的路错了吗?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晚,市场还处于早期的自由竞争阶段,看看美国的成熟农药市场,也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美国农药市场,是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销售企业紧密合作的典范,生产企业以先正达、拜耳等为代表的专利产品生产企业和以Albaugh为代表的非专利产品生产企业,销售公司以Winfield为代表的5大销售公司,还有植保服务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粮商等公司共同合作,形成各种专业化公司优势互补、各负其责、合作共赢的农业服务产业链。在这些企业中,像先正达这样的农化巨头一心一意做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服务,没有涉足营销、粮商等领域;销售公司Winfield等已经垄断了美国终端市场,也没有贪图便宜到企业去定做、贴牌、登记产品;先正达、拜耳公司之间也没有相互抄袭、做同质化产品进行恶性竞争。他们都明白,如果生产企业自己也去做渠道,就会遭到销售公司的抵制或者放弃合作;如果销售公司也去生产自己的产品和建立自己的产品品牌,就会遭到生产企业的抵制或者放弃合作;这样的抵制是谁也承受不起的。他们也明白,事情要大家一起做,各干各的活,各挣各的钱,侵犯了谁的利益都是不合适的,倒不如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将工作做到极致。
美国现在的运行模式难道不就是中国未来农药市场的格局吗?企业不是做大而全,而应该做少而精。企业面对瓶颈或困境,如果盲目扩大战线,搞“东边不亮西边亮”,搞得不好就会搞成“东边不亮西边也不亮”,白白浪费资源和资金;如果缩短战线,术有专攻,就会“只有东方永远亮”。各个农药企业认清自己的特点、优势,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做专做精,中国农药企业就会逐渐演变成一个个专业化公司,企业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农药经营模式,中国企业预计未来能形成如下的格局:
(1)高端原药生产企业
以研发专利产品、高端产品为主,靠独有产品的优越性能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来解决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的企业是少数,国际市场也只有先正达、拜耳等6家跨国公司以及组合化学等几家日本公司,未来中国能出现10家专利产品企业就很好了。
(2)普通原药生产企业
以生产专利过期产品、常规产品为主,通过提高生产产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靠优质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取胜。而且不同的企业也只是某些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公司。因为专利过期产品很多,各种产品生产需要不同的资源,大多数的中国原药生产企业属于这一类,各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优势,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相对垄断。
(3)高端制剂生产企业
依靠自己先进的制剂加工技术,靠制剂产品的质量,做自主制剂产品品牌,这样的制剂企业相对较少。
(4)普通制剂加工企业
靠生产规模优势、精细化管理优势,专业做制剂加工。这样的企业会有很多,靠拼规模、成本、价格优势取得市场的地位,竞争很激烈,结果很惨烈。
(5)技术销售型企业
有丰富的基层应用技术经验,有良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和网络,与高端原药、制剂生产企业合作,共同推广新产品,依靠技术团队能将一个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得到消费者认可。
(6)批发销售型企业
有庞大的市场客户网络,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强大的货物配送能力,渠道成本低、反应快,可以将质优价廉的产品快速送到用户手中。和低端原药、制剂生产企业合作,为基层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常规产品。
(7)植保服务企业
有强大的技术服务队伍、有效的作物方案、先进的植保器械,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合作共同为农民做植保服务。现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大量打药队、飞机作业队都是这样的企业。
(8)金融、保险服务企业
农业在全世界都是低利润行业,资金周转慢,种植风险大,是需要国家和机构大力支持的行业。为农民提供资金、保险支持,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资金雄厚的企业是从事金融、保险很好的选择。
(9)粮商
农民抗风险不足很大的原因在对市场的掌控不力,如何制定下年的种植计划很大程度是跟着感觉走。将来粮商的成长对于农业的健康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中国一直都是存在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各种专业化单位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当时的格局是:科研单位负责研发,生产企业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销售,植保站负责技术服务,粮站负责粮食回收。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体制问题,没有发挥出大合作的优势,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社会大合作一定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合作模式如下。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