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讨会上,我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产品集体亮相,他们中有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也有小清新让百姓餐桌更好的小秘籍。
绿色防控
让蔬菜用药减少50%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吃到的农产品是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的。这次研讨会上,浙江省农科院带来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蔬菜上有一种重要的害虫叫蓟马,我们发明了一种引诱剂,可以有效控制蔬菜大棚里的这种虫害,使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这种引诱剂是我们花了近10年时间研发的,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吕要斌说:“本来这项科研成果我们打算以200万元的价格转让。没想到,杭州、泉州、常州等地好几家企业对它感兴趣,我们现在打算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来推广。”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其实是很广泛的。”吕要斌又举例说,我们天天要吃的大米,食用安全问题人人关注。我们采用害虫绿色控制技术对水稻示范田的重要害虫进行有效防控,比如在田边种植“香根草”,它可以吸引水稻上的害虫来产卵,但孵化出来的幼虫却无法发育,从而减少水稻田的害虫数量;再比如,在稻田通过释放寄生蜂,可以对一些重要害虫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技术市场前景是很好的。
改良口感
杂交早籼有望重回饭碗
说到水稻,江浙一带的小伙伴们一定记得,儿时吃过一种叫“杂交早籼”的大米,它口感干硬粗糙,嚼起来费劲,吃起来不够香,在江浙沪和北方地区有很多人不爱吃。
“虽然杂交早籼不好吃,但是它产量很高,这也是过去浙江农民爱种、我们也吃得比较多的原因。北方大米的品种,就不似杂交早籼这类品种适合南方种植。其实,现在杂交早籼产量依然很大,被制成米粉,做成糕点等食品。”
省农科院处长游兆彤在会上提到为了改良杂交早籼的口感,农科院的团队通过降低杂交早籼里的直链淀粉含量,使它的口感软糯起来,杂交早籼有望重回我们的饭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