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驻静海县大丰堆镇高小王村和胡庄子村工作组,结合自身优势,立足强村富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探索符合困难村实际的发展道路。
科学分析,选准帮扶项目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干部发现两个困难村主要以玉米、棉花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结构单一,经济附加值低,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高效作物种植显得尤为迫切。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传统中医药院校,具有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研究开发等特色优势。经过深入调研,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和广大村民就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达成共识。这一发展思路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扶持中药材种植项目。学校先后3次选派专家到村实地勘察水土资源,进行化验分析。工作组4次带领村干部到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调研考察。通过近3个月的分析论证,决定把丹参作为两个村中药材种植的首选品种。
发挥优势,积极引导试种
为了更直接、更准确地掌握当地丹参种植推广的第一手资料,2014年3月,驻村工作组在两个村承包耕地11亩,建立起丹参种植实验基地,进行丹参的实验性和示范性种植。驻村干部带领村干部每天坚持到地头,从土地整理到种苗定植,从田间破膜到补水灌溉,从中耕除草到采摘花苔,严把丹参种植和生长的每个环节。经过努力,当年亩产量达到了400公斤,通过实验检测,丹参各项药用指标均符合甚至超出国家标准,用事实证明了当地土质适宜丹参生长。收获的丹参,学校以每公斤12元的市场价格全部收购,每亩纯收入到达2000多元,比传统粮食种植每亩增收一倍以上。一年的艰辛和收获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赢得了信任,盼来了希望。村民们掌握了丹参生长的过程和习性,积累了田间管理经验,两个村分别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借力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全市《关于支持500个困难村发展经济的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困难村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驻村工作组结合村情民意,在县、镇、村和技术帮扶组的帮助下,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经济发展方案,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两个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顺利通过了市、县审批。今年,驻村工作组按照《经济发展方案》的既定内容,开始着手产业项目启动,两个村共种植丹参150亩,引进试种防风、苍术、薄荷、半夏等新品种10亩。此外,胡庄子村还规划完成380亩果树园,栽种优质苹果树2.4万株。
为加强对中药材种植的技术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驻村干部认真总结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技术经验,编写了一套完整的种植规范,印发给种植户,并坚持每天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现场技术指导。为了解决药材销售问题,驻村工作组利用天士力(600535,股吧)等药厂在静海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机遇,经过多方协调,将帮扶村中药材种植项目纳入静海县中药材种植整体规划,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市场销售问题。目前,天士力公司已与两个帮扶村初步达成丹参收购意向,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