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现有耕地和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之策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耕地与水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基本的要素。从耕地资源看:现在全国耕地仅18.26亿亩,人均仅1.38亩。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高产田占耕地总量的28%,中产田占40%,低产田占32%。从可供水量看:全国工农业年供水总量为56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约为3600亿立方米。每年农业生产缺水约300亿立方米。从粮食供求的发展趋势看: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9300亿至9500亿斤之间,年度间波动在300亿至700亿斤之间。预测到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将达10350亿斤左右,2020年将达到11300亿斤左右。我国粮食供求态势将长期处于总量紧平衡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紧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市与农村争地、工业与农业争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粮食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对畜产、蔬菜以及水果的需求量也会大大增加,社会将进入多样化消费的新阶段。因此,要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节约用水上下功夫。要想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设施农业上下功夫。
农田水利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到2005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8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其中,大型灌区402处,灌溉面积2.37亿亩,占总灌溉面积28%;重点中型灌区(5万亩以上)1500多处,面积1.59亿亩,占总灌溉面积19%。已建成的大型泵站383处,2663座,总装机容量449万千瓦,总装机流量28944立方米/秒,有效排灌面积19198万亩。全国灌区粮食平均亩产是旱地亩产的2至3倍。每年在占全国耕地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75%,生产的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占90%以上。我国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量和9%的可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其中灌溉农业功不可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在现有的水土资源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必须对已建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内部挖潜,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