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部委资讯
农业部公告第844号:审会审定通过196个农作物品种(玉米2)(2007年4月9日)
时间:2009-11-11 14:43:5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成龙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4

  品种名称:中科11号

  选育单位:北京中科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科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CT03,来源于(郑58×CT01)×郑58;父本CT201,来源于黄早4×黄168。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98.6天,比对照郑单958晚熟0.6天,比农大108早熟4天,需有效积温26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红色,雄穗分枝密,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叶片宽大上冲,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1.6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6克/升,粗蛋白含量8.24%,粗脂肪含量4.17%,粗淀粉含量75.86%,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2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4公斤,比对照增产10.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4.3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800~4200株,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5

  品种名称:粟玉2号

  选育单位:乐东粟神玉米研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737,来源于昌7-2×5237;父本7811,来源于S478(热带群体tuxpend×掖478)×211,其中211为5003杂株的选系。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98.9天,比对照郑单958晚熟0.7天,比农大108早熟4天,需有效积温27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红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6.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8.3%。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小斑病,中抗瘤黑粉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676克/升,粗蛋白含量8.48%,粗脂肪含量4.09%,粗淀粉含量75%,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8点次增产,9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9公斤,比对照增产6.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6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800~4200株,注意防治茎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夏玉米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6

  品种名称:鲁单9006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Lx00-6,来源于国外杂交种;父本Lx9801,来源于掖502×H21。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95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3.2天,比对照农大108早熟7天,需有效积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雄穗分枝少,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穗上部茎秆呈之字型,株高28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5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小斑病、瘤黑粉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51克/升,粗蛋白含量8.10%,粗脂肪含量3.26%,粗淀粉含量77.07%,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7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6公斤,比对照增产4.1%。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8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800~4000株,注意防治大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部和陕西夏玉米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7

  品种名称:中单80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CL11,来源于78599;父本NG5,来源于95236×95167,引自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4天,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9天,均与对照农大108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黄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300厘米,穗位高120~140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8~40.0克。在西南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7.8%。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纹枯病和玉米螟,抗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灰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52克/升,粗蛋白含量10.73%,粗脂肪含量4.33%,粗淀粉含量70.15%,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5克/升,粗蛋白含量10.02%,粗脂肪含量4.68%,粗淀粉含量74.20%,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2.8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9.6%。2005年参加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3公斤,比对照增产17.9%。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8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0.6公斤,比对照增产8.4%。2005年参加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2.5公斤,比对照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四川、云南、湖南春播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8

  品种名称:中农大23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W499,来源于美国杂交种后代;父本W89,来源于齐31×综31。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7天,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0天,均比对照早熟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带紫色条纹。株型紧凑,株高280~320厘米,穗位高110~150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红色,果穗近筒型,穗长19~23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5~36.7克。在东华北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7.9%。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茎腐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感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两年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年接种鉴定,高抗纹枯病和玉米螟,抗丝黑穗病,中抗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大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9克/升,粗蛋白含量10.5%,粗脂肪含量3.66%,粗淀粉含量71.48%,赖氨酸含量0.29%。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54克/升,粗蛋白含量9.76%,粗脂肪含量4.10%,粗淀粉含量74.98%,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7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2.8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3%。2005年参加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3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1.4%。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8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85.1公斤,比对照增产9.0%。2005年参加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8公斤,比对照品种减产3.3%。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3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青枯病和大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北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北京、天津、山西、辽宁丹东、吉林四平、河北承德和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青枯病和大斑病重发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39

  品种名称:登海3731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DH19,来源于503539×G599;父本DH26,来源于美国杂交种×698。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3~120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1~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2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7.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紫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0.6克。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0克/升,粗蛋白含量9.93%,粗脂肪含量4.61%,粗淀粉含量71.75%,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0点次增产,8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0.6公斤,比对照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2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0

  品种名称:登海3838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DH08,来源于8112×65232;父本08-641,引自四川农业大学。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0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1天。幼苗叶鞘深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2厘米,穗位高127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紫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克。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2克/升,粗蛋白含量11.04%,粗脂肪含量4.50%,粗淀粉含量68.77%,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2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6.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1公斤,比对照增产10.6%。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3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1

  品种名称:登海3686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沈137,引自沈阳市农科院;父本DH41,来源于美国杂交种。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7~124天,比对照农大108早熟1~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6厘米,穗位高103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浅紫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5克。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2克/升,粗蛋白含量10.94%,粗脂肪含量4.05%,粗淀粉含量69.09%,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0点次增产,8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8%。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4公斤,比对照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200株,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2

  品种名称:东单4243

  选育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A269,来源于(丹9046×墨黄9)×丹9046;父本LD61,来源于丹340的变异株。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6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1~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绿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克。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纹枯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696克/升,粗蛋白含量8.7%,粗脂肪含量4.63%,粗淀粉含量73.37%,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0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5.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8公斤,比对照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2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广西、贵州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3

  品种名称:先玉508

  选育单位: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PH6WC,从PH01N×PH09B杂交组合选育而成,来源于Reid种群;父本PH5AD,从PH41E×PH12C杂交组合选育而成,来源于Lancaster种群。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7~124天,比对照农大108早2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浅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深紫色,颖壳深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浅紫色,果穗中间型,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5 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2.86%。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和小斑病,感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3克/升,粗蛋白含量9.19%,粗脂肪含量3.74%,粗淀粉含量72.36%,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4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4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6.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0.9公斤,比对照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4000株,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和广西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4

  品种名称:三农201

  选育单位:河南三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D815,来源于农系531的变异株;父本143-2,来源于1141×海32。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0天,比对照农大108早熟2天,需有效积温2800℃左右。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红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4~264厘米,穗位高100~110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红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25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34克。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7克/升,粗蛋白含量10.95%,粗脂肪含量4.30%,粗淀粉含量69.36%,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3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4公斤,比对照增产10.3%。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2800~3300株,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恩施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5

  品种名称:渝单11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渝549,来源于78698×5005;父本交51,来源于贵州地方品种交麻二黄早,引自贵州省农干院。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6.4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0.7天,需有效积温2700℃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株型披散型,株高283厘米,穗位高125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绿色,果穗园锥型,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8.8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6.94%。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4克/升,粗蛋白含量10.73%,粗脂肪含量4.34%,粗淀粉含量68.94%,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1点次增产,7点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4%。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公斤,比对照增产14.3%。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200株,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湖北恩施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6

  品种名称:雅玉28

  选育单位: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YA3237×698-3;父本200B。YA3237来源于郑32×S37;698-3和200B均引自四川省农科院。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5~120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缘和叶片绿色,第一叶卵圆形,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高265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株型半紧凑,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果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0克,出籽率87%。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0克/升,粗蛋白含量11.29%,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69.53%,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7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4公斤,比对照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38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恩施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和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7

  品种名称:春喜11号

  选育单位:成都天府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J401,来源于(丹9046×海92-1)×海92-1,引自贵州正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父本18-599,引自四川农业大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0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黄色,护颖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7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果穗长18.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0.6克。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纹枯病、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3克/升,粗蛋白含量9.66%,粗脂肪含量4.79%,粗淀粉含量70.85%,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8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4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5公斤,比对照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2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重庆、四川(雅安地区除外)、贵州毕节和遵义地区、湖北恩施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8

  品种名称:鄂玉25

  选育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HZ111,引自华中农业大学玉米育种室;父本美C,来源于美22×CIM-7。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7.7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3.4天,需有效积温2800℃以上。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2厘米,穗位高11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0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5.3%,生产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8%。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玉米螟,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80克/升,粗蛋白含量9.09%,粗脂肪含量4.48%,粗淀粉含量72.40%,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7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公斤,比对照增产13.5%。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000~3500株,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的武陵山区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49

  品种名称:长玉1号

  选育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961,来源于618自交系,引自河北蠡县玉米研究所;父本168,来源于(长72×332)×黄C。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5.8天,比对照农大108晚熟2天,需有效积温28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高98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2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3.9%,生产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6%。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中抗小斑病、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4克/升,粗蛋白含量8.71%,粗脂肪含量4.38%,粗淀粉含量72.88%,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公斤,比对照增产12.7%。

  栽培技术要点:在武陵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种植,每亩适宜密度2800~3000株;耐寒性较弱,不宜早播;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 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0

  品种名称:中农大青贮GY451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By815,来源于高油玉米基础群体H96621-1;父本S1145,来源于78599。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宽大,波浪明显,深绿色,花丝、颖片、花药、颖壳和颖尖均为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6~313厘米,穗位高143~154厘米,成株叶片数22~23片。果穗长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果柄短,成熟期果穗不下垂,穗长23厘米,穗行数16行。百粒重35.3克,出籽率81%。在东华北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为5.9%。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小班病,中抗大斑病,感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0.02%,粗脂肪含量7.69%,粗淀粉含量67.79%。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4.96%,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2.06%,粗蛋白含量平均7.54%。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1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1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武清和宝坻、辽宁东部、吉林中南部、河北唐山和内蒙古呼和浩特春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1

  品种名称:三北青贮17

  选育单位:三北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S0020,来源于齐319×矮秆117B;父本B0042,来源于(340×478)×5003。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比对照农大108晚3.5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2厘米,穗位高131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4.7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在东华北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为4.3%。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感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2.0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0.69%,粗蛋白含量平均7.7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9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98.8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41%。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辽宁东部、吉林中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承德和唐山春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2

  品种名称:辽单青贮529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辽6160,来源于美国杂交种选系;父本340T,来源于旅大红骨。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比对照农大108晚5~7天,需有效积温30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褐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2厘米,穗位高155厘米,成株叶片数23片。花丝深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4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在东华北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8%。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感大斑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6.8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2.28%,粗蛋白含量平均8.44%。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7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92.8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46%。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大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河北承德、内蒙古呼和浩特春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大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3

  品种名称:京科青贮301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CH3,来源于地方种质长3×郑单958;父本1145,引自中国农业大学。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110天左右,比对照农大108晚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7厘米,穗位高131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和纹枯病,感大斑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1.2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0.31%,粗蛋白含量平均7.94%。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2点次增产,14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06.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0.3%。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中部、吉林中南部、辽宁东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春玉米区和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4

  品种名称:雅玉青贮27

  选育单位: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YA7854,引自四川省西昌农科所;父本YA8702,来源于巴西杂交种CARCIK。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比对照农大108晚6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22厘米,穗位高154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橙黄色、半硬粒型。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感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9.0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5.75%,粗蛋白含量平均7.5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7点次增产,9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57.2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6%。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承德、吉林中南部、新疆昌吉、广东北部春播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5

  品种名称:郑青贮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饲01,来源于(P138×P136)×豫8701;父本五黄桂,来源于(5003×黄早4)×桂综2号。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比对照农大108晚4.5天左右。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红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7厘米,穗位高118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8.4%。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小斑病,中抗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和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4.8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2.00%,粗蛋白含量平均7.65%。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4点次增产,12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84.4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北部、新疆北部春玉米区和河南中部、安徽北部、江苏中北部夏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6

  品种名称:雅玉青贮26

  选育单位:四川雅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YA3237,来源于郑32×S37;父本YA8201,来源于巴西杂交种AGROLERES1051。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比对照农大108晚5天左右。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平展,株高362厘米,穗位高151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21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8.2%。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中抗小斑病,感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7.0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3.48%,粗蛋白含量平均7.78%。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4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22.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山西北部、吉林中南部、辽宁东部、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北部春玉米区和安徽北部、陕西中部夏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纹枯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7

  品种名称:登海青贮3930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DH08,来源于8112×65232;父本DH28,来源于(78599选系×陕89-1)×陕89-1。

  特征特性:出苗至青贮收获期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高129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紫色,果穗粗筒型,穗长24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紫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5%。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感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47.4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23.53%,粗蛋白含量平均7.06%。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7点次增产,9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43.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3%。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止倒伏和玉米螟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东部、内蒙古呼和浩特、福建中北部春播区作专用青贮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和玉米螟危害。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8

  品种名称:京科甜126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SH-251,来源于超甜1号;父本双金-11,来源于金银穗。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春播出苗至采收期81天,比对照甜单21早9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平展,株高192厘米,穗位高62厘米,秃尖长0.5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黄绿色,果穗锥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4.6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两年接种鉴定,抗丝黑穗病、大斑病和茎腐病,中抗玉米螟。经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测定,还原糖含量3.91%,水溶性糖含量19.79%,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8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925.9公斤,比对照甜单21号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河北北部、内蒙古、新疆春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59

  品种名称:郑加甜5039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Tse5228,来源于Tpkse208;父本Tse5078,来源于Tzse2018导入普通玉米种质。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7.3天,与对照绿色先锋(甜)相当,需有效积温2200℃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8厘米,穗位高8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21.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浅黄色、马齿型,百粒重26.6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4.0%。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瘤黑粉病和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测定,还原性糖含量9.03%,水溶性糖含量23.49%,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6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51.2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甜)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300~3700株,注意隔离种植,及时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0

  品种名称:中农大甜41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BS621,来源于48-2×甜401;父本BS632,来源于美国杂交种。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4.4天,比对照绿色先锋(甜)早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松散,株高200厘米,穗位高64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白双色,百粒重(鲜籽粒)25克。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7.7%。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瘤黑粉病,抗矮花叶病,感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甜玉米一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测定,还原性糖含量11.36%,水溶性糖含量25%,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10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33.3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甜)减产0.5%。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和防止倒伏,防治茎腐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茎腐病、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1

  品种名称:郑黄糯92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Tywx8112,来源于YM269×8112;父本Tywx08,来源于YW226群体。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77.2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3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鲜籽粒)29.2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68%~98.94%,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97.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9.4%。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300~3600株,注意隔离种植和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2

  品种名称:西星白糯13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DHN859-1,来源于(中糯323×白859)×X859;父本DHN13B4,来源于(糯早4×13B4)×13B4。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7天左右。幼苗叶鞘深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4厘米,穗位高82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4行,籽粒白色,穗轴白色。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抗小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瘤黑粉病和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8.35%。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85.4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7.8%。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及时防治瘤黑粉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注意防治瘤黑粉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3

  品种名称:京科糯2000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京糯6,来源于中糯1号;父本BN2,来源于紫糯3号。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5天左右,与对照渝糯7号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粉红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1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粉红色,果穗长锥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4行,百粒重(鲜籽粒)36.1克,籽粒白色,穗轴白色。在西南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6.9%。

  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纹枯病,感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西南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100%,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880.4公斤,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应隔离种植和适期早播,注意防止倒伏和防治茎腐病、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茎腐病重发区慎用,注意适期早播和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4

  品种名称:郑白糯4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白糯01,来源于(意大利黑玉米×掖478)×掖478;父本郑白糯04,来源于苏玉糯1号。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8天,与对照苏玉糯1号相当。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粉红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6厘米,穗位高88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粉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0.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小斑病,抗大斑病、瘤黑粉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中抗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79%~100%,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1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56.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2.7%。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7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和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5

  品种名称:苏玉糯13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T55,来源于T366×黄糯玉米;父本T45,来源于江苏自然授粉综合种。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5~77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1~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1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瘤黑粉病,中抗大斑病和矮花叶病,感小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02%~100%,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3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38.8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0%。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和防治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夏播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6

  品种名称:渝糯8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3388,来源于(48-2×营山糯)×营山糯;父本S181,来源于农大60×万糯。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0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晚2.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叶缘波状明显,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120~13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粉色,果穗锥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1.8克。在黄淮海区域试验中平均倒伏(折)率6.9%。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瘤黑粉病和玉米螟,高感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8.75%~99.34%,达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7点次增产,8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686.8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9.8%。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和防治茎腐病、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茎腐病重发区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7

  品种名称:郑黑糯2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黑糯03,来源于(紫香糯×掖478)×掖478 ;父本郑黑糯04,来源于意大利黑玉米×选03。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8天左右,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197厘米,穗位高75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黑色,百粒重(鲜籽粒)30.0克。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玉米螟,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组织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8.51%~98.97%,皮渣率11.2%,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东南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8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43.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1.6 %。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3700株左右,注意隔离种植,及时防治矮花叶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南部作鲜食糯玉米品种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6068

  品种名称:科爆201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1137,来源于美国爆裂玉米杂交种;父本1159,来源于美国爆裂玉米杂交种与杭州爆的杂交后代。

  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为101~126天,比对照沈爆3号早熟2~3天,需有效积温250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黄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70~244厘米,穗位高80~10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珍珠型,百粒重16~17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一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高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经沈阳农业大学品质测定,爆花率95.9%,膨化倍数34.9。花蝶型,风味及适口性评价为2.0级。达到部颁爆裂玉米二级标准(NY/T522-200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爆裂玉米品种区域试验,5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9.8公斤,比对照沈爆3号减产3.7%。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拔节前后去除无效分蘖,待苞叶干枯松散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吉林春玉米区作爆裂玉米品种种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