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部委资讯
农业部公告第794号:审定通过小麦等51个作物品种(2)(2007年1月10日)
时间:2009-11-11 14:45:3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锡山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1

  品种名称:青杂5号(区试代号:305)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A×1831R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春性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134天左右,与对照青杂1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有裂叶2~3对,叶缘波状,腊粉少,无刺毛。花瓣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侧叠。株高171厘米左右,分枝部位62厘米左右,匀生分枝。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221.2个,每角粒数25.7粒,千粒重3.9克。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5.05%,病指6.47%,抗性优于青杂1号和青油14号。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18.56微摩尔/克,含油量45.23%。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春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52.75公斤,比对照青杂1号增产4.92%,比对照青油14号增产18.46%;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252.45公斤,比对照青杂1号增产12.25%,比对照青油14号增产23.48%;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52.6公斤,比对照青杂1号增产8.46%,比对照青油14号增产20.9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8.77公斤,比对照青油14号增产22.1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条播,每亩播种量0.35~0.50公斤。2、合理密植:播种深度3~4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亩保苗1.5万~2.5万苗。3、田间管理:每亩底施磷酸二胺20公斤、尿素4~5公斤。及时间苗、定苗。苗期(4~5叶期)追施尿素每亩6~8公斤。4、防虫治虫: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角果期注意防治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拔地区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2

  品种名称:中油杂12(区试代号:希望56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6098A×R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苗期半直立,叶色深暗绿,无腊粉,顶裂叶片较小,叶片长度中等、较宽、侧裂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片边缘有小齿,波状。花期集中、黄花,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株高174厘米左右,分枝部位40厘米左右,生长势较旺,上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30.0个,每角粒数20.0粒,千粒重3.7克,种子黑色。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8.97%,病指4.95,病毒病发病率0.71%,病指0.56。抗倒性中等。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高抗病毒病。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19.90微摩尔/克,含油量42.31%。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74公斤,比对照增产5.88%,平均亩产油量73.34公斤,比对照增产9.71%;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75公斤,比对照增产5.37%,平均亩产油量74.09公斤,比对照增产8.4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4.25公斤,比对照增产5.63%,平均亩产油量73.71公斤,比对照增产9.07%。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8.13公斤,比对照减产5.5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适宜密度每亩0.9万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0.8万株左右;直播适当密植,每亩保苗1.5万株左右。3.科学施肥:氮肥按6:3:1施用,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60公斤左右,或尿素30公斤左右,硼砂1.5公斤左右,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并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底肥施过烯酸钙50公斤左右,氯化钾60公斤左右。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8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元月底以前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苔花肥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4.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每亩100克灰核宁兑水50公斤喷施,一至两次。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3

  品种名称:秦优10号(区试代号:2000-5)

  选育单位: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2168A×5009C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双低油菜半冬性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6天左右,熟期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色浅,叶大、薄,裂叶2~3对,深裂叶,叶缘锯齿状,有蜡粉,花瓣较大、侧叠,花色黄。株高171厘米左右,分枝部位40厘米左右,匀生分枝,单株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55.8个,每角粒数21.2粒,千粒重3.4克,籽粒黑色。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0.38%,病指9.79,病毒病发病率10.01%,病指4.29。2004~2005抗病鉴定结果:中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2005~2006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24%,硫苷含量28.56微摩尔/克,含油量42.76%。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6.0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3.47%,亩折合产油量75.76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17.26%;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4.9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07%,亩折合产油量74.7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48%。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0.1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3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2.播量:直播每亩0.3公斤,移栽每亩0.1公斤。3.密度:每亩留苗0.8万~1.2万株。4.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尿素15~18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磷酸二铵15~20公斤,钾肥和硼肥可根据土壤情况适量补施,一般亩施硼肥0.5~0.75公斤。5.加强田间管理:1~2叶期及时间苗,3叶期及时定苗,实施冬灌,及时培土中耕和防治病虫害,封冻前培土壅根,保苗安全越冬。稻田要及时开沟排涝,做好抽薹初期和终花期后茎象甲、蚜虫、菌核病防治,并叶面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和2%的尿素等。6.适时收获,堆垛后熟,及时打晒,防止发霉变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4

  品种名称:亚华油10号(区试代号:H04-4-7)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A×7-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中等大小,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92厘米左右,株型为扇形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二次有效分枝15个左右,主花序长65厘米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15.2个,主花序角果长5.5厘米,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3.2克,籽粒黑褐色,近圆形。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4.13%,病指2.72;病毒病发病率0.72%,病指0.29。2004~2005年度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2005~2006年度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病毒病。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14%,硫苷含量22.7微摩尔/克,粗脂肪含量40.67%。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165.23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1.52%,产油量65.83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2.38%;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173.56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67%,产油量72.0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2.46%。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9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0.3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5~25日,直播宜在9月25日~10月5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在0.7万~0.8万株,直播每亩宜在1.1万~1.2万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的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5

  品种名称:华油杂12号(区试代号:H020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7-5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中游218天左右,长江上游22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花黄色,花瓣相互重叠。株高长江中游173厘米左右,长江上游195厘米左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主花序长80厘米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长江中游356.0个,长江上游476.0个,主花序角果长长江中游8.5厘米,长江上游5.5厘米,每角粒数长江中游21.0粒,长江上游18.0粒,千粒重长江中游3.28克,长江上游3.08克,种子黑褐色,近圆形。长江中游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0.81%、病指5.75,病毒病发病率1.93%、病指1.28;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87%,病指2.82,病毒病发病率0.69%,病指0.39。抗倒伏能力强。2004~2005年度抗病鉴定结果:中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2005~2006年度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病毒病。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长江中游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45%,硫苷含量20.53微摩尔/克,含油量41.68%;长江上游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42%,硫苷含量21.04微摩尔/克,含油量40.78%。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1.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08%;2004~200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7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1.09%。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71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9.29%;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0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18%;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0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64%。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不宜早播,防止早苔早花,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用硼肥。应夏播制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6

  品种名称:沪油17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4号/8920//中双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双低常规种,全生育期238天左右,与对照皖油14和秦优7号相当。幼苗特性为半直立,叶色为深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叶片腊粉较厚,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花色为鲜黄色,开花状态侧叠。株高165厘米左右,分枝类型为匀生分枝,分枝部位4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二次有效分枝3~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90.0个,每角果粒数20.0粒,千粒重4.2克,种子黑褐色。区域试验田间调查病害结果:菌核病发病率25.66%,病指15.4,病毒发病率11.21%,病指5.99。2004~2005年度和2005~2006年度抗病鉴定结果:高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全国区试统一抽样,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两年平均芥酸含量0.29%,硫苷含量20.91微摩尔/克,含油量42.00%。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20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6.55%,平均亩产油量69.82公斤,比对照增产8.06%;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5.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3.98%,平均亩产油量65.28公斤,比对照减产6.72%。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1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0.14%,平均亩产油量67.55公斤,比对照增产0.6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播种期9月20~25日,有利秧苗矮壮,秧龄40~45天。2.合理密植:11月上中旬移栽,密度每亩0.8万株左右,根据地力情况可适当增减。3.科学运筹肥料: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苗肥、腊肥、春肥,巧施花粒肥,肥料的75%在年前施用。4.加强病虫害防治:生长期注意虫害,尤其是蚜虫,应及时防治,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花期防治菌核病。5.适时收获:大部分角果充分黄熟后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6

  品种名称:西农优1号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

  品种来源:金32A×缙恢10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1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112.4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64.5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8.4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3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35.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0,垩白粒率38%,垩白度4.7%,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0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3.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2%。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3公斤,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科学管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7

  品种名称:Q优108(区试代号:庆优9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1A×Q恢10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6天。株型适中,叶挺,每亩有效穗数16.5万,株高113.3厘米,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80.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6.5克。抗性:穗瘟病平均7.0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7.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5,垩白粒率27%,垩白度2.7%,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7.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5%。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用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每亩大田用种量1公斤。2.移栽:秧苗4.5叶左右移栽,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穗粒肥。追肥在移栽后7~10天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灌溉,中期轻搁田,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在抽穗前10天左右防治一次纹枯病,及时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8

  品种名称:川江优527(区试代号:川江优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F32A×蜀恢5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2万,株高114.5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3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4.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4.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按当地汕优63播种时间播种,播种前晒种,强氯精浸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一般35天左右,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7~8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9

  品种名称:宜香4106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41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型紧凑,剑叶较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15.7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73.4%,千粒重31.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39.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3%,长宽比2.9,垩白粒率38%,垩白度5.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90.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4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采用地膜覆盖保温,培育壮秧。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宜,每亩栽插1.2~1.5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3.施肥:大田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每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5,重施底肥,早施追肥。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0

  品种名称:西农优30(区试代号:中9A/30)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R30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9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天。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较长,每亩有效穗数17.5万,株高116.8厘米,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75.3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3.6%。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垩白度2.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6.2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5.6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2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穴栽两粒谷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1

  品种名称:Ⅱ优728(红良优166)

  选育单位: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峰海标记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苏恢7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8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剑叶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22.8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7.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5%,长宽比2.6,垩白粒率36%,垩白度6.4%,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4%。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4.0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0%。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9.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3%。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每亩秧田播种量10~12公斤,秧龄30天左右。2、移栽:中上等肥力田块每亩栽插1.5~1.8万穴,每穴1~2粒谷苗,基本苗控制在每亩5万苗左右;肥力偏差的田块每亩栽插1.8~2万穴, 基本苗7~8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方法,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期氮肥施用,后期适量施用穗肥,以保花肥为主。水分管理上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够苗后及早搁田控旺长,宜分次轻搁;穗分化中期及时复水,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一星期左右停止灌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2

  品种名称:协优红1号(曾用名:红良优5号)

  选育单位:南京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红恢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3天。株叶形好,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116.3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43.9粒,结实率78.8%,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60%;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5%,长宽比3.1,垩白粒率63%,垩白度9.3%,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4%(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9.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4%。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水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合理密植,双本栽插。一般每亩栽插1.5~1.8万穴、6~8万基本苗,保证每亩有效穗在18万左右。3.肥水管理:掌握前促、中控、后补的肥水管理技术,施肥水平应略高于汕优63。本田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注重氮、磷、钾肥合理施用。插秧后5~7天每亩施尿素15公斤,孕穗期每亩施尿素2公斤。水浆管理采取浅水栽插、深水活棵、薄水促蘖、干湿壮籽的技术。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3

  品种名称:津粳优28(金粳优28)

  选育单位:天津市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1007A×金恢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5.2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宽大挺直,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8.6万,株高119.7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178.6粒,结实率77.0%,千粒重24.8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7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5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9%,长宽比1.9,垩白粒率23%,垩白度3.7%,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5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1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9.0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7.1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3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12%。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1.58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5.39%。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各地单季晚粳生产季节适时播种,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控制播种量,秧田用种量约为常规品种的一半。秧田施足基肥,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适当密植,秧龄宜短不宜长,插植规格23.3厘米×13.3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发,确保有效穗18万以上。科学管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方法与一般常规稻相似。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高,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湖北省、安徽省的南部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4

  品种名称:津粳优68(金粳优68)

  选育单位:天津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1007A×金恢6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0.5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6.2天。株高104.2厘米,穗长21.9厘米,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5.7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米率26.5%,垩白度4.8%,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 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6.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8.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7.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6.9%。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8公斤,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1.9%。

  栽培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前注意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株行距23.1厘米×13.2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发,搭好丰产架,确保有效穗18万以上。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二化螟,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推荐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较早熟,产量高,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及陕西关中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5

  品种名称:津粳优88(金粳优88)

  选育单位:天津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津1007A×金恢8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8.3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1.6天。株高119.0厘米,穗长20.7厘米,每穗总粒数203粒,结实率76.6%,千粒重24.2克。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米率21%,垩白度3.4%,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9.6%(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79.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9.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9.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2公斤,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5%。

  栽培要点: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播前注意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秧田要施足基肥,控制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株行距23.1厘米×13.2厘米,每穴栽双株。3.肥水管理:施肥宜早,早促早发,搭好丰产架,确保有效穗18万以上。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二化螟,其它病虫草害防治同一般常规稻。

  推荐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6

  品种名称:吉粳801(区试代号:吉特624)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A∕C746)F2后代材料系选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4.2天,与对照秋光相当。株高100.6厘米,穗长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13.4粒,结实率88%,千粒重24克。抗性:苗瘟5级,叶瘟5级,穗颈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3%,垩白米率23.5%,垩白度3.7%,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83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3年初试平均亩产731公斤,比对照秋光增产7.9%(极显著),居第二位。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628.1公斤,较对照秋光增产3.07%(显著),居第四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77.5公斤,较对照秋光增产5.5%。2005年进行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2.4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0.4%。

  栽培要点:1.育秧:东北、西北晚熟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秋光同期播种,旱育秧每亩播种量2.5公斤,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5天左右移栽,插秧密度30厘米×20厘米,每穴2~3苗。3.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配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入量;水浆管理以间歇湿润灌溉为主,前期浅水促蘖,中期深水护胎,后期湿润壮籽。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陕西省榆林地区、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太原小店和晋源区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6019

  品种名称:冀2000

  转基因生物名称:冀2000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棉所16×GK12选系140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麦田套种全生育期135天。株形稍松散,株高76.6厘米,叶片较小、深绿色,果枝始节位6.7节,单株结铃16.1个,铃长卵圆形,单铃重5.1克,衣分38.2%,子指10.3克,霜前花率90.7%。出苗较快,长势较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7毫米,断裂比强度30.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7.2%,反射率75.2%,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3.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麦套棉组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2.4公斤、80.9公斤和73.4公斤,分别比对照豫668增产8.9%、减产2.8%和增产0.1%。2004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1.7公斤、81.3公斤和77.8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减产0.2%、增产2.0%和6.1%。

  栽培技术要点:1.套栽棉4月上旬育苗,5月中旬移栽,每亩移栽密度3000~3500株;套种棉田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留苗密度3300~3800株。2.6月上旬麦收后及时灭茬中耕,遇旱灌水,促苗早发。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后期喷施叶面肥。4.采用全程化控技术,每亩缩节胺用量,蕾期1~1.5克、花铃期1.5~2.5克、打顶后2.5~3克。5.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蟓、棉蓟马等害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转基因抗虫常规麦套春棉品种,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江苏淮河以北黄河流域棉区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6020

  品种名称:GKz19

  转基因生物名称:GKz19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优851(GK11)×947F1

  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全生育期135天。株形较松散,株高98.5厘米,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果枝始节位7.3节,单株结铃13.8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9克,苞叶大,衣分40.4%,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2.2%。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毫米,断裂比强度30.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6,断裂伸长率7.3%,反射率74.5%,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4.3%。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抗虫棉品种区域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26.3公斤、91.2公斤和84.1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0.4%、8.6%和9.4%。2003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199.2公斤、80.9公斤和75.8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0.4%、7.6%和9.4%。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底肥,播前亩施磷酸二铵20~30公斤、尿素15公斤、钾肥15公斤。2.中等肥力地块每亩密度3000株左右;高水肥地块每亩密度2500株左右。3.蕾期、花铃期化控,掌握少量多次原则,每亩缩节胺用量蕾期1~1.5克,初花期2克,花铃期用量2.5~3克。4.及时防治蚜虫、棉蓟马、红蜘蛛等害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品种,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和中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