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惠农工程
宝鸡:统筹城乡 多措并举 夯实基础
时间:2010-03-20 10:50:51来源:作者:


    截图1269053647.jpg

    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三增一创”工程作为农业农村率先发展的有力抓手,集中力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实力增强,深化新农村晋星创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宝鸡市农业农村工作为什么实施“三增一创”工程?“三增一创”工程具体如何实施?记者日前就此问题进行了采访。

    统筹城乡发展势在必行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主题,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农村工作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思路、根本出路和必由之路。

    事实上,对宝鸡市而言,统筹城乡发展更加刻不容缓。宝鸡是个工业重镇,但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强农弱、市强县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徘徊在全国平均线之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全市“五大突破”的战略进程,也有悖于“四个第一”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量,市委用“三增一创”工程来统揽当前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上承中央精神,下合宝鸡市情。所以说,“三增一创”工程是我们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农民增收:举措到户是关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关于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的意见》、《 2009-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以及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然而,再好的政策和措施,如果不能较好地落实到农户,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宝鸡市在全省首创的举措到户工程,就相当于把“助农致富车”直接开到了农户家门口。

    所谓举措到户,就是坚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举措到户,科学增收”的原则,实行“一户一卡一策”的办法,把信息、政策、资金、科技及帮扶措施全部打包,直接送到农户手中。“举措到户工程有两大好处,其一是它省去了各种中间环节,使中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和措施一竿子插到底,切实解决了农民增收‘最后一棒掉棒’的问题。其二是针对性强,一户一个政策,加快了不同类型农户的致富增收步伐。”市委常委、政研室主任党双忍说。去年,宝鸡市在四星、五星村率先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科学划分农户增收类型,对创业、劳务、种养、兼业、扶贫五个类型户分类指导,填写农民增收明白卡 16.8万份,落实到户措施 33.9万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4000元大关,达到 4186元,增长 19.6%。其中,渭滨区、凤翔县、岐山县 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表明,举措到户工程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现在的关键是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今年,举措到户工程将由点及面、在全市 1729个行政村全面推行。根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确定的目标,要继续秉承“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一村一品”,办好农业科技园区,抓好“五个百万”和畜禽规模化养殖,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以农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转变,大幅度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非农收入。同时,强化政策扶持,转移农村劳动力 100万人,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00元。

    举措到户工程贵在因户施策,重在分类指导,只有将各类农户的实际情况和中省市正在实施的产业相结合,才能让农户对号入座,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增收。因此,前期调查摸底一定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分收入类型,结合农户劳动力资源、家庭经营资源和年度增收计划,确定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和帮扶形式。

    农业增效:转变发展方式是根本

    宝鸡市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素质、设施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相对滞后。如果继续依靠新增资源投入和比较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由单纯产业功能向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多样化功能转变。

    发展方式究竟如何转变?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呢?这一点,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强化龙头带动、科技创新、基础再造、市场培育“四大引擎”,提升奶、肉、粮、果、菜五大产业链条,加速形成宝鸡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具体讲,就是切实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龙头带动。大力扶持蒙牛乳业、秦宝牧业、现代牧业等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发展壮大。立足本地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引进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带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企业、农户连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与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合作,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加快良种产业化。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与推广应用体系。三是强化基础再造。坚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建设项目。按照新修与改造并举、土地整治与水利设施配套并重的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启动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四是强化市场培育。大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新网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加快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推动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市场接轨。

    增强县域实力:争先进位促发展

    县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融合体。纵观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省市,无一不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来抓。去年,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支持“两区多园”突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用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指导和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园区。当前,发展县域工业可谓恰逢其时,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西转移、省上建设百个工业园区等都为县域工业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市上也将重点支持 9个县城、 12个省级重点镇和纳入关中百镇的小城镇建设,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投资人居两相宜的宝鸡城镇群,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这些机遇唾手可得,抓得好、谋得准就能如鱼得水,使县域工业发展顺风顺水。

    另外,为了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和争先进位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随后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意见》,提出从 2010年起,在县区、乡镇、行政村持续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活动。这项活动以创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五强区”和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百强村”为载体,在全市 12个县区、137个乡镇及 1729个行政村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争先进位激励机制,激发比拼争先、你追我赶的发展活力。

    县区争先进位,主要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依据省统计局每年对全省县和区的监测评价结果,衡量宝鸡市县区争先进位工作情况,促进川塬县向 GDP百亿县、山区县向 GDP5 0亿元县奋斗,已过百亿和接近百亿的县区努力向全省十强县和五强区目标奋斗。根据配套出台的激励政策,对当年被授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五强区”、“争先进位奖”荣誉称号的县区,市上将按《宝鸡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奖励办法》予以表彰奖励。

    乡镇争先进位,主要从经济实力、富裕程度、发展速度、社会发展和工作实效五个方面,按照《宝鸡市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对全市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配套出台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市前 10名的乡镇和争先进位前 10名的乡镇,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年度“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先进乡镇”称号,进行表彰奖励。对首次进入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各奖励 10万元,以后对照上年位次,每进一位再奖励 5万元;对其他进位前 10名的乡镇,每进一位奖励 2万元。获得奖励的乡镇可拿出奖金总额的 20%对领导班子进行奖励;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十强乡镇”的乡镇党委书记,可优先提拔使用。

    行政村争先进位,主要从村级经济实力、富裕程度、发展速度、社会发展四个方面,按照《宝鸡市行政村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由县区依据 6项指标完成情况对辖区所有行政村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配套出台的激励政策,对审定通过的“百强村”和“百强村”中争先进位前 10名的村,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年度“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百强村”、“宝鸡市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先进村”称号,进行表彰奖励。首次进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百强村”的各奖励 5万元;以后对照上年位次,“百强村”中进位前 10名的村,每进一位奖励 1万元。获得奖励的村可拿出奖金总额的 30%对村级领导班子进行奖励。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百强村”的村党组织书记,成绩显著,群众满意,社会公认,可兼任乡镇领导职务。

    争先进位是试金石,考验着各级领导抓经济、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晋星创建:“项目到村”是抓手

    晋星创建是宝鸡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宝鸡市的一个创举,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晋星创建工作关键是靠项目推动晋星,同样用项目促进创建。但是,个别县区工作仍然做得不到位,存在同类项目遍地开花、撒“胡椒面”的现象,造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今年,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目的就是要继续深化“晋星创建”活动,为资金和项目的捆绑使用设计一个载体和平台,提高项目配套率,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确保新农村建设事半功倍、强力推进。

    所谓“项目到村”工程,就是按照“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在不改变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用途的前提下,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到村的统筹性、时效性,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努力实现公共资源城乡配置均等化。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的意见》,将由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系统清理新农村建设到村项目,统一编制印发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到村”工程项目简介,公告责任部门、联系电话。然后由各有关部门围绕新农村晋星计划,安排到村项目,并负责项目的规划、申报、安排和实施。

    说白了,“项目到村”工程就是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大整合,通过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的办法,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村入组,从而推动农村街巷道路硬化、村庄排水渠网化、供水供电经常化、沼气厕所一体化、信息资源网络化。因此,各部门要摒弃部门的“小我”意识,树立大局观念,既要舍得让自己争取到的项目被“捆绑使用”,还要一如既往地向上争项目、谋项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项目到村”工程一定会催生出更多耀眼的新村子。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