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海南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在海口市召开。海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石礼滨局长总结了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石礼滨说,海南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石礼滨说,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施行,中央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一项惠农政策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从2004年起我省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农机购机补贴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195.2万元猛增至2009年的9400万元,2004—2009年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725.2万元,到目前,总共已实施9030.2万元,引导农民直接投入约3.6亿元,拉动效应约为1:4,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95万台(套)。
石礼滨说,农机购置补贴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更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愿望得以实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上半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89万千瓦,比2003年末增长44.06%,年均增长7.34%。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由于补贴资金的拉动效应,我省大中型拖拉机需求市场升温, 动力朝大型化方向发展,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2009年上半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79万台,配套机具达到6.38万部,水稻联合收割机 2500台,分别比2003年末增长289.13%、319.74%和590.61%。水稻插秧机从无到有,填补了水稻栽植机械化的空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2.04%,比200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农机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扩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
二是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既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比如,水稻机插秧能使每亩增产50斤以上,与人工插秧相比可提高生产效率20倍以上,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可替代200多人。通过发展以水稻机收为突破口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把相当数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我省50%左右的从业人口务农的局面,彻底改变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上半年,我省农机服务业促农民增收人均可达130元。
三是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推进了农机化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2009年上半年,全省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20个,农机户20.3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8家,固定资产总值2685万元,服务农户15200户。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益显著,2008年,全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159055.51万元,比2003年增长88.06%,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达136099.51万元,增长91.96%。全省农机从业人员人均农机经营收入达8254元,比2003年增加1902元。此外,各地把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当前农机工作的总抓手,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了农机销售维修、培训教育、示范推广、安全监理、质量鉴定等各项农机化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