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惠农工程
抗旱需要水 更需要好机制
时间:2011-02-28 10:24:5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战狼
   据农业部的农情调查,北方八省区的冬小麦受旱面积已逾亿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超2000万亩。又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几天,旱情仍将持续。山西省目前受旱面积达2500万亩,特别是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等冬小麦生产区旱情严重,对春耕生产和夏粮保收带来较大威胁。有专家认为,受粮食减产涨价预期影响,1月份同比增幅或将再创本轮通胀周期的新高。
   为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旱保苗的硬仗眼下正在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展开。在2月10日国务院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上,关于强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五项措施中,有三项与抗旱直接相关;近日,农业部下发通知,大力组织动员专家和农技人员下乡进村,深入生产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查养殖情,并将数百万套农机具投入麦区应急;国家防总要求把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到政府、部门和单位,并抓紧下拨抗旱资金。此外,国土资源部也于日前成立抗旱找水打井行动指挥部,组织力量赴华北、黄淮、西北抗旱一线抗旱找水。我省更是开展了“三头并进”的“大会战”:其一,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开展抗旱;其二,要求各水库和灌区进一步调整春浇计划,整修工程设施,开足马力,保证供水;其三,正抓紧将国家下拨的2.26亿元专项抗旱资金和我省挤出的2.5亿元专款分拨到位。
   抗旱工作如此紧迫,相关方面自当全力以赴。然似曾相见又相见,年年说旱年年旱。历史上有名的大旱自不必言,近年来如2006年的川渝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旱、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都堪称百年一遇,损失不可谓不大。且不论是新中国 “以粮为纲”的时代,还是“以工补农”时期,我们都不曾放松水利建设这根弦,成绩也不可谓不显。仅“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那么,为何对干旱年年治,却年年不治?
诚然,如此大旱固然是极端天气影响所致,当前受旱耕地中还有部分没有灌溉条件,部分灌区也由于水源短缺、渠道淤积、设施损毁等导致抗旱浇地能力下降。但是,有水源无工程或有工程无配套,以及抗旱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等,又何尝不是许多农民减产受损却宁旱不浇的主要原因?常有些基层干部说,这些年农业水利投资最大,却最不见效。此言虽过激,却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山区县乡,往往是水利灌溉项目建成了,也成摆设了,有的滴灌、渗灌等投资较大的工程竟然从未发挥过一次功用。
   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次抗旱中我省利用财政补贴降电价、降水价,把原来的电价由0.27元降到0.06元,把泵站水价由均价0.5元降至0.25元。这种实实在在的为农民减负之举,也真正地调动了农民灌溉的积极性。
对于十年九旱的山西和其它北方省区来说,抗旱必须走防、抗结合,常态与应急并重的路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而抗旱的硬道理是农民有水浇、浇得起、愿意浇,是政府有人管、及时管、真心管。正因如此,我们说,抗旱需要的,除了水,关键是有一套好机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