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职教中心把对接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改善民生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使农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大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也使农民尝到致富的甜头,使职业教育成为最有效的惠农工程。
宜农则农,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作为农科为主的国家级首批重点职校,迁安职教中心服务三农的情结薪火相传。从83年建校至今,始终把送教下乡,服务三农当做教育和教学管理的重点,曾经是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市建有数十个科技示范村、数百个科技示范户。2010年8月起,按照省市部署,迁安职教中心把“送教下乡”、开展涉农专业教学确定为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新基点和学校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对接迁安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以“面向三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为目的,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把学校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到田间地头、养殖场,学校选拔了熟悉农业、专业对口、业务优秀的教师成立了涉农专业管理办公室,专职负责“送教下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现有学生2575人,在全市10个乡镇设28个教学点。教学组织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农闲时间集中上课,农忙时间兼顾学习和工作,在教学点的建设上以“一村一品,一点一色”为原则,开设了农村经济、种植、养殖以及旅游餐饮服务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真正达到了“培养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村、影响一片”的教育效果。此外,学校还为农民开设了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等必修课程和文明素质大提升讲座,使广大农民“富了钱袋,也富了脑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宜工则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为确保毕业生适销对路,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学校主动对接迁安“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做好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的有效对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为企业输送和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操作人才,3.52万名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使学校成为迁安发展最重要的蓝领资源储备库
学校是“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面向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在乡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围绕区域产业调整,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衔接,与用工单位共同招工、共同培训、签协议,加大了转移就业的力度。参加培训的学员考核合格后,学校负责推荐工作,使他们顺利就业。此外,我校还与企业或行业协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由企业出资负责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全部输送到定点企业。2007年以来,共培训农民及城镇待业人员15045人,为8099人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宜商则商,催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创业明星
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基本形成,大批人渴望通过创业来发家致富,迁安职教中心作为迁安市政府指定的全市唯一一家免费创业培训基地,配合全民创业工程,针对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创业主体,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培训范围,并对各类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SYB创业培训,实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训采用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项目推荐、个性化指导以及后继支持服务等先进方式,为准备创业和初步创业者提供学习和掌握创业技能的机会。
几年来,共培训4956人,他们中已有2603人创办起自己的小企业,带动5826人实现就业。
主动对接产业结构,服务“四五”转型攻坚,不仅使迁安职教中心办学模式上更加灵活、创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迁安特色,也使农民就业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有路,让农民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阳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