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叶斑、煤纹、枯叶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发病严重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果穗。田间的典型症状是,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长椭圆形的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斑点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梭形萎蔫斑。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尤以叶背面为多。若一个叶片上生有几个病斑,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互相连接在一起,致使叶片枯死,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病斑一般先出现于植株的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但在较干旱的年份也有中上部叶片先发病的。多雨年份,病害流行的速度很快,一个月左右即可造成整株叶片枯死,受害果穗松软、秃尖,穗柄紧缩干枯,颗粒瘪瘦,千粒重明显下降,直至果穗倒挂,遇到大风时还极易形成秸秆倒伏,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003、2004、2011、2012年,都是玉米大斑病在山西省忻定盆地(含忻府、定襄、原平、代县和五台县下部地区)大流行的年份。经在忻府区南胡、六石、东楼、曹家庄,定襄县横山、兰台,原平市阳武一村、下大林等村典型调查,先玉335等主推品种,比正常年景早衰早死20—30天,雌穗秃尖3—5㎝。
玉米是山西省忻定盆地的主要栽培作物,也是忻州市粮食生产的重头戏。近年来,忻定盆地玉米播种面积每年都在12.5—13.3万hm2,以占忻州市52%—54.6%的玉米面积生产67%—68.3%的粮食。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和为害,2011—2012两年,每年减少产量均在10—12万T之间。
根据我们在忻府区南胡、定襄县横山、原平市阳武一村、代县赵村等地的系统观察,1990—2010年忻定盆地田间始见玉米大斑病病株的时间最早的年份出现在6月28—30日,正常年份在7月5—8日,最迟的年份在7月19—22日。病害的盛发期,大流行的年份大多出现在7月下旬初—8月上旬初,偏轻发生的年份出现在7月下旬末至8月上旬。2011年,忻定盆地始见病株的时间为7月3—4日,病害盛发期出现在7月30—8月5日;2012年,始见病株的时间为6月22日,病害盛发期出现在7月25—30日。
一、病害流行特点
1、病株在田间的始见期早,其中2011年比正常年份提早2—4天,2012年比正常年份提早14—17天。
2、发病面积比例大,均达到了100%。
3、病株率、病叶率高,为害程度重。如2011年,忻府区南胡村8月14日先玉335玉米品种平均发病株率90%,每个病株上有4—5个病叶,每个病叶上有5—6个病斑,病叶已扩展到了穗位叶。18日,忻府区嘉禾、六石、解原等村,田间发病株率均达到了100%,每个病株上有3—6个病叶,每个病叶上有3—6个病斑,病叶已扩展到了倒二叶。8月23—25日,原平市下大林、阳武一村、闫庄,忻府区南胡,代县赵村等地,平均发病株率上升到100%,病叶扩展到了旗叶,植株下部的3—4个叶片已因病而干枯。到9月上旬初,整个田间植株已枯萎了。2012年7月13—14日,定襄县长安村平均发病株率90%,原平市施家野庄村平均发病株率40%。8月13日忻府区南胡、东楼、曹家庄等村,发病株率100%,每个病株上平均有7个病叶,病叶率占到叶片总数的60%--70%,每个病叶上有3—5个病斑,多数病斑相互连接,病叶已扩展到倒2叶。8月31日,忻府区南肖、南胡、东楼,定襄县横山、北兰台等村,发病株率100%,病叶率平均高达90%,每个病叶上有5—7个病斑,95%以上植株的病叶扩展到了旗叶,植株下部的4—5个病叶干枯黄化,远远看去田间已呈枯萎状了。
二、原因分析
1、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
高湿中温的环境,特别是6—7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2011年6、7月,忻府区降水量为67、111㎜,分别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8%、6%;定襄县降水量为67、164㎜,分别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7.5%、107.8%;原平市降水量为57、116㎜,分别比历年同期偏多6.7%、11%;代县降水量为59、108㎜,分别比历年同期偏多18.2%、5.2%。2012年6月上中两旬,忻定盆地降水偏少,但下旬降水增多,除原平降水40㎜之外,定襄、代县降水量都在60㎜以上。进入7月下旬以后,降水日多,降水量大,忻府区降水114㎜,定襄降水78㎜,原平降水128㎜,代县降水187㎜,超过了历年同期平均值的2—2.5倍,且气温明显偏低,日照偏少,病害盛发期与降水高峰期相吻合,是造成大斑病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抗病性差
目前,忻定盆地推广的玉米品种有60—70个,其中主要有先锋、晋单、强盛、大丰等系列品种,以不抗病的先玉335为主角。经调查,先玉335品种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0%,活秆成熟的抗病品种推广面积少,这就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耕作管理水平明显降低
①重茬面积大。玉米大斑病的初侵染源是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发病为害程度与玉米的茬口有直接的关系。近10年来,忻定盆地的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已经很难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2004年,忻府、定襄、原平三个县(市区)玉米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9.97%,2011年增加到83.6%,2012年发展到85%以上。多数地方是多年连作玉米,有的甚至是连续20年以上重茬种植。土壤病菌的累积,有利于病菌侵染。
②农家肥的施用量大幅减少,有2/3以上的地块连续5—6年光施化肥,不施农家肥,使土壤养分严重失调,作物抗病力普遍下降。
③秋深耕的地块一年比一年少,2003、2004年秋深耕面积占应耕地面积的30%以下,到2010、2011年连20%也不到了,多数地块是玉米秸秆直立过冬,第2年春季下种时旋耕一次,耕深不达20㎝,不利于作物根系深扎。
④留苗密度大,有利于病害侵染和流行。先玉335系列品种,栽培要点之一是亩留苗4400株左右。一些乡村,不顾客观实际,在等行距种植的条件下,盲目追求高密度、高产量,把亩留苗定在了6000株。这就形成了作物生长中后期通风透光差,遮阴密度大,也极易引起供肥不足,植株抗病力降低。
三、防控对策
1、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鉴于玉米大斑病连年大流行,忻定盆地应结合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小麦、高粱和瓜菜作物,适当压缩玉米的播种面积,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力戒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撮种播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低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侵染,延缓病害蔓延。
2、努力选育和推广抗(耐)病品种。玉米育种单位和农业科研院所,要从减轻玉米大斑病出发,积极选育抗病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需要。农民群众在选用玉米品种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其抗病性。尤其是最近几年,要适当压缩先玉335系列的面积,扩大永玉3号、吉单137、晋单62、双惠2号、双惠100等抗病品种的种植。
3、精耕细作,积极改善栽培环境。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洁田园或将秸秆氨化处理,用作饲料,发展养殖业,或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并抓紧时机组织机深耕。播种前要刨捡根茬,耙碎坷垃,平整土地,还要增施农家肥料,适当增施磷钾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包衣种子,适期早播,为玉米出全苗、增后劲、提高抗病力创造一个好的基础。
4、及时摘除玉米植株底部病叶。7月上中旬,忻定盆地的玉米大多处于抽雄阶段,大斑病多数发生在植株底部2—3个叶片上。及时摘除底部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可有效减缓病害的发生。
5、做好预测预报,指导适期防治。市、县植保部门,要选择玉米大斑病历年发生较早、较重的乡村和地块,建立测报站,指定专人定期观察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向上部叶片扩展,天气预报近日内有中到大雨或未来20—30天降水量偏多时,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要大流行或偏重流行的预报,并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介,及时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6、药剂防控要立足于早,立足于“统”。大斑病的流行速度很快,药剂防治时一定要强调一个“早”字,突出一个“统”字。即早预报,早培训,早购药,早防治,积极组织机防队伍,大力开展统防统治,以加快防治进度,提高防治的规模和质量。可在7月上旬末、中旬初,大部分地块抽雄时,选用65%代森锰锌、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克瘟散、25%苯菌灵乳油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倍液等,亩用药液40—50㎏田间喷雾。每隔7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但要注意轮换用药,交替用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把防治大斑病的工作前移,通过在玉米喇叭口期先后2次喷施25%丙环唑农药的试验示范,连续三年防效可达77.5%,每亩成本不超过10元,亩增产量50㎏以上。
7、药剂防治的重点,应是邻近村庄、秸垛和草埂草滩的高水肥地块,制种田,甜(糯)、高油、爆裂玉米田,留苗密度大或长势茂密的高产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