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惠农工程
山西省冬小麦冬季管理意见
时间:2012-11-29 10:55:07来源:作者:贝宜可
    2012年山西省冬小麦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仍稳定在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种植区域为晋中市、临汾市和运城市等中南部地区。为确保小麦苗期安全过冬,各地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测墒情、查苗情,针对本地苗情及气候特点,提出了今年冬季小麦管理意见。

   晋中市小麦冬季田间管理意见
 
   “针对今年小麦冬前生长发育特点和气候特点,晋中市农委特提出小麦冬季田间管理意见,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管理措施,搞好田间管理,为明年丰收打好基础。

   一、当前苗情特点

   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晋中市小麦播种面积25.56万亩,比去年减4.67万亩,减15.4%。其中水地17.0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6.7%;旱地8.5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3%。近日田间调查,全市苗情比例为4:4:2,属上好苗情。一类苗基本苗20—25万,主茎叶龄5.6叶,单株分蘖2.1个,单株次生根3.8条,总茎数65—70万;二类苗基本苗25—30万,主茎叶龄4.4叶,单株分蘖1.3个,单株次生根2条,总茎数60—70万;三类苗基本苗30—35万,主茎叶龄3.6叶,单株分蘖0.4个,单株次生根0.6条,总茎数40—45万。

   晋中市今年冬小麦播种和冬前苗情的总体特点是:底墒充足,播期集中,播种质量高,适播面积大,出苗好,冬前生长量充足,苗情好。

   二、抓好关键技术落实

   (一)浇好越冬水。今年播种时底墒充足,晋中市水地麦田基本未浇底墒水,出苗后不断有小雨,目前底墒表墒均较好,但晋中市小麦越冬期长达近100天,且多数年份冬季降雪较少,浇冬水既可补充土壤水分,稳定地温,预防小麦冬季干冻,保苗安全越冬,又能踏实土壤,促进次生根喷发,并能冬水春用,防止春季干旱,所以一定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有水浇条件的麦田,都要在越冬前普浇越冬水,浇水量以每亩40方为宜。冬浇时要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昼消液冻的晴天无风天气,若遇寒流侵袭、气温骤降或大风降温天气,要立即停止冬浇,防止结冰吊根死苗。

   (二)中耕划锄。水旱地麦田,特别是土壤板结和晚播弱

  苗田均要在小麦三叶期后进行中耕划锄,起到提温保墒、破板通气、消除杂草的作用。中耕划锄一定要细锄、浅锄,切忌压苗和伤根。播种偏浅的麦田要结合中耕,培土壅根,以保护小麦分蘖节,提高麦苗抗寒能力。

   (三)耙耱镇压。对于播后未镇压或秸秆还田质量差的麦田和冬浇麦田均要在越冬前采取先镇压后耙耱等措施,这样可粉碎大坷垃,踏实土壤,弥合土壤裂缝,防止冷空气进入,促进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刺激次生根喷发和根系下扎,防止冬季冻害发生。镇压时应把握“地湿不压地干压,阴天不压晴天压,早晨不压中午压,麦田过弱不镇压”的原则。镇压的方式是用石磙顺麦垄向一个方向碾压,不可双向反复碾压,以免挫伤麦苗。

   (四)巧施冬肥。播种时底肥不足麦田,旱地可趁雨雪后亩追施尿素5~7.5公斤,亦可在越冬前亩撒施农家肥2~3立方米,壅根护蘖,补充肥力,提高地温,防止冻害;水地麦田,可结合浇冬水,随水亩追施尿素5~7.5公斤,促进弱苗赶队转壮,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五)冬前生物覆盖。生物覆盖可以保墒、培肥改土,达到“伏雨春用”目的,进而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旱地麦田未采取夏覆盖和播后盖的最好能冬前覆盖,即在11月下旬的越冬前,冬小麦生长停止,这时可将麦秸切成10——20cm的短秸秆,均匀撒在麦地,每亩覆盖秸秆量为300公斤左右。同时要注意盖草要均匀,地不露白,草不成坨,麦草遇风成堆后要及时摊匀。下湿地、背阴冷凉地不宜盖。

   (六)预防冻害。针对晚播弱苗田苗小蘖少,抗寒能力差,易受冬季冻害。要采取补肥暖苗的措施,保苗安全越冬。一是叶面喷施高浓度磷酸二氢钾,每亩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0~50公斤;对底肥不足的麦田也可叶面喷施2%的尿素+0.5%磷酸二氢钾混合肥液每亩30~50公斤,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养分积累,增加分蘖节糖分浓度,增强植株抗寒能力。二是顺垄撒施暖沟肥,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顺垄覆盖,防风增温保墒,促进盘根长蘖抗寒防冻。

   (七)护麦保苗。做好护麦保苗,严禁牲畜啃食,否则会造成苗情转弱,抗寒力下降,甚至死亡,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八)地膜覆盖麦田管护。冬前要仔细检查地膜覆盖情况,加强管理,护好地膜,禁止人畜践踏;对膜上有孔洞、膜边有漏风、揭膜断膜处,及时用土封堵压严,防大风揭膜,确保地膜覆盖的质量和效益。


 

   临汾市小麦冬季田间管理意见

   一、小麦播种特点

   临汾市小麦播种期间天气晴好,降雨较常年偏少,使小麦播种和苗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底墒充足,表墒较差。7月—9月上旬降雨多,9月中旬至11月6日降雨偏少,因此,小麦播种期底墒充足,表墒较差。全市7月—9月上旬降雨310.6mm,较常年的230.Omm多80.6mm;9月中旬至11月8日降雨27.1mm,较常年的74.Omm少46.9mm。11月5日测定,尧都区旱地麦田O-20cm、20-40cm、40-60cm、60—80cm和80—lOOcm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41%、11.78%、14.62%、16.26%和18.83%;二是整地播种质量好。因播种时耕层土壤墒情相对适宜,大马力耕作机械的普遍使用,使今年整地播种质量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三是旱地小麦播期提前,水地小麦适期播种。因9月中下旬降雨较常年偏少,出现抢墒播种,旱地小麦播期集中在9月18日—9月25日,播期较常年提前5—7天;水地麦田因夏玉米如期收获,适期播种,播期主要集中在10月5日~10日,到10月15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较上年度缩短1O天;四是旱地小麦出苗及苗情较好,仅少部分晚播和复播麦田出苗差;水地小麦出苗参差不齐,苗情相对较差。目前,旱地麦田苗情主要为5叶1心—6叶,单株2—4个分蘖,次生根4—7条;水地麦田苗情主要为2叶1心—4叶,单株O—1个分蘖,次生根O—2条。

   二、冬前管理意见

   今年临汾市小麦冬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水旱地苗情的特点,因地、因墒、因苗,抢时分类做好冬前管理,促进个体发育,培育高产壮苗群体。其中水地麦田以“冬水前移”为管理重点,旱地麦田以抗旱保墒为管理重点,促进苗全、苗壮。

   (一)水地小麦抓好冬水前移,塌实土壤,促根增蘖

   对于播种时表墒较差,特别是地块中间出苗相对较好,田埂地头出现“立体干旱”出苗率不足50%的麦田,应立即安排冬浇,确保苗全。同时,农技部门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摒弃传统的夜冻昼消的冬浇习惯,将越冬水提前到小麦三叶期后开始到夜冻昼消时结束,以塌实耕层土壤,促进分蘖和次生根发生,构建冬前高产壮苗群体,确保安全越冬。对于田埂地头出苗差的麦田,应在冬浇前进行浸种补种,即冬浇前1天将种子在25—30℃的温水中浸种18—20小时后捞出进行开沟补种,补种后浇水;补种时可适当增加播量,以确保明年的成穗数。浇水时一定要将田边地头浇到,促进苗全。

   对于浇过蒙头水和近期冬浇的麦田均应在墒情适宜时进行中耕或轻耙耱,以破除板结,弥合土壤裂缝,防止冷风倒灌伤根,确保安全越冬。

   (二)扩浇地麦田做好轻耙耱,确保壮苗越冬

   扩浇地因播期适宜、播种质量好,出苗相对较好,多以壮苗为主,冬前管理应以轻耙耱或浅中耕为主,以弥合地缝、破除坷垃,防止冷风倒灌,伤根伤苗,确保安全越冬。

   (三)旱地小麦抓好镇压耙耱保墒、控旺稳壮

   旱地小麦播期提前,出苗好,10月份气温正常,目前多属一、二类壮苗;部分9月18日前播种田块出现旺长趋势。针对表墒差、底墒好和近期降雨偏少的特点,二类麦田冬前管理重点是镇压保墒,促进冬前分蘖和苗情转化升级;一类麦田则采取耙耱保墒,稳壮防旺;早播旺苗应尽早选择晴天进行重镇压、重耙耱或深中耕,控上促下,控旺转壮;对因出苗差或晚播弱苗田,应先顺麦行踩踏提墒,后中耕锄划,提墒增温,若遇降雨,可趁雨追施速效氮肥,促进冬前生长分蘖,促弱转壮,确保安全越冬。

   (四)地膜覆盖小麦抓好护膜保墒

   近期晋中市降雨少、多风,许多地膜覆盖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揭膜现象,为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良好保墒增温效果,应在冬前对地膜覆盖小麦进行一次彻底的膜侧培土护膜,封堵破洞。目前地膜覆盖苗情以壮苗为主,冬前管理主要是膜侧锄草松土和预防病虫害;少数旺苗田则应采取合理化控来控旺稳壮。

   (五)重点做好冬前化除和旱地麦田病虫害防控

   杂草:今年麦田杂草总体偏轻发生。其中早播旱地麦田杂草发生相对较重,已达10—30株/m2;水地麦田杂草中恶性杂草节节麦己出土。目前正是冬前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期,应选择平均气温5℃以上的无风晴天对麦田杂草进行一次彻底的化学防除。以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或2,4—D丁酯等,野燕麦可选用骠马悬乳剂,节节麦可选用世玛、阔世玛防除。节节麦发生较重麦田一定要在冬前选用世玛或阔世玛进行防除,春季防除效果差,同时不能与2,4—D丁酯混用以免产生药害。化除药剂用量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用药,以达到既不产生药害,又能提高使用效果、减少开支的目的。喷雾防除一定要均匀,不漏喷、不重喷,路边田埂也应喷到。

   病虫害:今年旱地小麦播期提前,播后降雨偏少,红蜘蛛发生相对较重,部分田块蚜虫中等发生,旺长麦田白粉病和锈病也已零星发生。因此应密切监测,对已达防治指标的田块,应及时防治,减轻为害,压低越冬基数,减轻春季防治压力。红蜘蛛:当百株达250头,或每市尺行长200头时应进行防治,可用40%毒死蜱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25%炔螨特乳油或1.8%阿维菌素乳油防治。麦蚜: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10头左右时,应选用50%抗蚜威或10%吡虫啉喷雾防治,兼治小麦红蜘蛛。

   锈病防治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通过带药巡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喷药防治。一般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戊唑醇水乳剂、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再喷1次。

   (六)严禁畜禽啃青

   今年小麦播种后降雨较少,耕层土壤疏松,苗情较差,畜禽啃青以后,不仅造成光合绿叶面积减少,干物质积累少,而且牛羊啃青可能连根拔出,造成缺苗断垄,加上畜禽蹬踩,使分蘖节、根系外露,影响分蘖成穗和穗分化,不利于培育壮苗,冻害加重,无法安全越冬和春季弱苗,成穗数减少,影响产量;即使及时浇水、或趁雨(雪)追肥补救,也会造成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减产10%以上。因此各地应加大宣传力度,严禁畜禽啃青。

 

   运城市小麦冬季管理意见

  今年运城市小麦播种时底墒较差,加上适播期无有效降雨,部分回茬麦田整地播种操作粗放,干籽寄种,导致出苗不整齐,有缺苗断垄现象,极个别旱地麦田由于干旱播期延误,以致无法播种,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针对这种情况,11月中旬,运城市农业委员会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对全市不同类型的麦田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当前苗情提出了小麦冬季管理意见。

  一、小麦苗情特点

  据调查,10月8日前播种的麦田,不论水旱地,除个别地块由于播种过深(达7-8cm),麦苗出土困难,存在缺苗断垄外,大部分麦田出苗情况较好,目前长势也较好,表现为苗齐、苗全、苗壮。10月10日以后播种的麦田由于土壤墒情太差,麦农抢时播种,只能“干籽寄种”等雨,导致出苗不整齐,有缺苗断垄现象。据近日调查,全市520.17万亩小麦一、二、三类苗比例大体为3:4:3,其中:一类苗面积156万亩,这类麦田一般株高20-25cm左右,叶龄5叶,总茎数50-65万,单株分蘖2.5个,次生根4.5条;二类苗面积208万亩,这类麦田一般株高15—20㎝左右,叶龄4.5叶,总茎数45—50万,单株分蘖1.8个,次生根2.5条;三类苗面积156.17万亩,一般株高10—15㎝左右,叶龄1.5叶,总茎数30—45万,单株分蘖0—1个,次生根0—1条。

  二、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壤墒情较差。7~9月份,全市累计降雨量256mm,比去年少194.5mm,比常年少17.2mm,底墒较差。9-10月份全市累计降水量为67.3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51.6mm,比去年同期偏少249.6mm,表墒也差,9月下旬-10月上旬的小麦适播期,我市仅有的几次降雨过程,但都是无效雨。11月上中旬我市虽有几次降水,但最大的一次也只有5.6mm,最小的只有0.23mm,土壤墒情得不到改善。11月9~12日,我市对盐湖区、临猗县、芮城县34个农田土壤墒情定位监测点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其中20个露地麦田监测点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8%,环比降低2.0%,同比降低8.8%;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9.4%,环比降低2.0%,同比降低7.7%。有15个监测点低于小麦的土壤萎蔫含水量(参考值:10.3%),全市墒情与旱情等级评价平均达到中旱程度。干旱造成麦田缺墒,加上农户无渗浇底墒水的习惯,抢时缺墒下种,播种后又无有效降水,严重影响小麦播种出苗。

  (二)整地播种质量差。一是秸秆还田整地质量差。今年我市小麦回茬面积350.7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67.4%,前茬作物多为玉米,由于玉米秸秆量大,部分麦农使用的是50小型秸秆还田机,导致秸秆粉粹、深埋程度不够,加上土壤墒情差,麦籽多悬空在秸秆上,不能发芽,影响出苗。据调查个别秸秆还田麦田10月5号播种的半月多仍未出苗。能出苗的麦田也是缺苗断垄,花脸田现象严重。二是土壤翘虚,播种过深,麦苗难以出土。由于大部分麦田都是旋耕播种一次完成,播前不镇压,土壤翘虚,加上播种过深,土壤墒情又差,不等麦苗出土,种子的养分就消耗完了。据田间调查,缺苗断垄严重的麦田多是因为播种太深,播深达7-8cm左右,拨开土层可以看见黄嫩的麦苗蜷缩在土里,由于长时间捂在土里,根已经腐烂。

  (三)播期推迟,播量偏大。小麦适播期由于持续无有效降雨,麦田难以整地播种,麦农待墒播种,播期推迟,今年不论水旱地,播期都推迟一周左右。旱地麦田播期集中在9月25-10月5日,水地麦田播期集中在10月5-15日。由于干旱,麦农播种时播量本身就大,再加上播期推迟,晚播麦田播量加大,亩播量超过20公斤。

  (四)后期地膜覆盖质量差。尤其是在万荣县,10月8日以后覆盖的麦田,干土层8-12cm,土壤墒情不好,整地质量不高,导致地膜盖不实,覆盖质量差。

  三、冬季麦田管理措施

  (一)巧浇冬水,踏实土壤,促根增蘖。浇冬水不仅有利于沉实土壤,减轻整地质量差、土壤不实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促进小麦分蘖发生及根系发育,保证麦苗安全越冬,而且有利于麦田贮存水分,为翌年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提供良好的墒情,争取管理上的主动。浇水要因地因苗而宜,对由于秸秆还田质量差造成的土壤翘虚麦田,要及早渗浇麦田,以踏实土壤,加快秸秆腐熟进程,促进小麦分蘖和次生根生长;对正常出苗的麦田应在11月下旬-12月中旬浇冬水,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对于10月20日以后播种较晚的麦田要立即浇水,即“冬水前移”,确保晚播麦田苗全苗齐。晚播麦田,一般不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对于底墒较差的晚播麦,应选晴天浇冬水,底肥不足的可结合冬水,亩施尿素5-7公斤。

  (二)中耕耙耱,提温保墒。对于播后未镇压、秸秆还田质量差的麦田,要在越冬前采取先镇压后耙耱等措施。这样可粉碎大坷垃,踏实土壤,弥合土壤裂缝,防止冷空气进入,促进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刺激次生根喷发和根系下扎,防止冬季冻害发生。对于浇冬水或遇雨表层土壤板结麦田要及早浅中耕划锄或冬前耙耱镇压,破除板结,疏松表土,促进根系生长。中耕划锄一定要细锄、浅锄,切忌压苗和伤根。播种偏浅的麦田要结合中耕,培土壅根,以保护小麦分蘖节,提高麦苗抗寒能力。镇压时应把握“地湿不压地干压,阴天不压晴天压,早晨不压中午压,麦田过弱不镇压”的原则。镇压的方式是用石磙顺麦垄向一个方向碾压,不可双向反复碾压,以免挫伤麦苗。

  (三)巧施冬肥。冬前小麦苗小根少,需要养分少,肥料消耗少,一般不宜追肥,否则易造成旺长。但对抢时播种底肥不足麦田,可趁墒亩追施尿素5-7.5公斤,亦可在越冬前亩撒施农家肥2-3立方米,壅根护蘖,补充肥力,提高地温,防止冻害,促进弱苗赶队转壮,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底肥充足、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

  (四)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工作。冬前应重点搞好麦田化学除草工作,时间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冬前杂草龄期小,抗药性差,遮蔽物少,暴露面大,着药效果好,是化学防除效果最佳时期。因此,无论水地还是旱地,在小麦3~5叶期,选择平均气温10℃以上晴天进行化学除草。以阔叶杂草为优势种的麦田,每亩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克,或20%氯氧吡氟乙酸乳油50~66.5ml均匀喷雾;以禾本科杂草为优势种的麦田,每亩用30克/升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或3.6%甲基碘磺隆钠盐·甲基二磺隆可分散粒剂15~25克,对水25~30公斤均匀喷雾。但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把握好用药量和用药关键期,以免造成药害。

  同时要搞好以小麦纹枯病、麦蚜、麦蜘蛛等为主的小麦病虫害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其发生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正确指导麦田病虫害防治。对点片发生小麦白粉病麦田,应及早用药控制。可用15%的三唑铜可湿性粉剂每亩60~80克兑水30公斤,或用12.5%腈菌唑30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地下害虫为害较重麦田,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40%甲基异柳磷2000倍液顺垄喷洒或灌根防治。冬前蚜虫点片发生地块,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10~15克,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

  (五)护麦保苗。冬前小麦苗龄小,根系浅,抓地不牢,要严禁牲畜啃食,否则会造成苗情转弱,抗寒力下降,甚至死亡,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地膜覆盖麦田,冬前要仔细检查地膜覆盖情况,加强管理,护好地膜,禁止人畜践踏;对膜上有孔洞、膜边有漏风、揭膜断膜处,及时用土封堵压严,防大风揭膜,确保地膜覆盖的质量和效益。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