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1月31日电(记者魏骅 王晖余)从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至今,海南省通过城中村改造、市民化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海南集中突破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四道槛,依托独特的产业与区位特点,试点建设8个风情小镇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兴起,通过各地特色产业支撑,配套发展可持续增值旅游地产,逐渐形成农民转产就业的良性循环,以集约土地、先改再建等方式实现受惠于民。
一、四道槛催生差别化建设计划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显示,海南城镇化水平由1988年建省时的16.99%上升到2011年的50.5%,23年提高了33.51%,年均增速1.45%。但这一增速仍低于51.27%的国家城镇化率。如何应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偏小、基础薄弱、产业单一这四道槛,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海南省提出了差别化建设风情小镇计划。
一要认清水平槛,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志宏说,要从多角度看清海南城镇化水平,如按户籍人口计算,海南城镇化水平为38.12%,若再扣除农垦因素,海南实际城市化水平仅为32%。这样的低水平不可急躁冒进地搞建设、搞进城运动,而要优先发展一些重点城镇,完成差异化阶梯性发展规划,以实体经济夯实基础后实现以城市带动乡镇,以乡镇带动农村的发展。
二要看清规模槛,海南城镇发育程度较低,城镇规模偏小,去年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海南设市城市共8个,平均建成区面积仅32平方公里,平均城区人口仅29.05万人,均不足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一半,且乡镇普遍规模偏小,平均镇区人口仅1.12万人,少数建制镇居住人口尚未达到城乡划分中最低规模的3000人。海南省住房建设厅总规划师宋祎说,如此小的面积与人口规模,如果单一运用市民化工程推进城镇化,会使赖以生存的农业失去活力,一旦农业衰落,产业将失去依靠,城镇化将现停滞危急。
三要摸清基础槛,海南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体系不健全,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能力不强。记者在五指山市、昌江等地了解到,一街城是海南城镇的主要形式,基本仅由不足千米的过境主干道及两旁平房组成,医疗设施十分落后,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欠缺,加之部分城镇距离城市更是在30公里以上,难以受到城市发展的直接辐射,城镇化发展基本依靠政策扶持和直接投资建设。
四要理清产业槛,海南城镇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是各地产业的绝对主旋律,热带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之城镇就业承载力受限,吸引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产就业能力偏弱。
王志宏说,四道门槛使海南城镇化一度举步艰难。通过多年的调研与专家论证,逐步认清了自身的基础与现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帮助下,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到一些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热情高的乡镇先试先行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各个城市的乡土人情及产业特点,文昌潭牛镇、白沙邦溪镇、屯昌枫木镇等8个风情小镇差别化建设初见成效。
二、风情小镇拉动城镇产业振兴
海南省在风情小镇建设中,并不是简单地筹集资金建住宅、酒店和景区,而是根据8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实行差异化的规划建设,以改造为先、直接建设为辅,以产业集约为主、旅游地产配套为辅。为此,海南省积极通过筹措资金为城镇实行免费的房屋修缮与基础设施改造,使服务条件及公共设施水平大幅提升,有效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直接惠及乡镇居民。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