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亩产1000斤,玉米亩产1400斤,经过改造盐碱地产量翻了番,10亩盐碱地年均增收1.8万元。2月19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前东村村民田友江高兴地说。据统计,目前该县10万亩盐碱地年均亩产粮食(两季)1800斤,增收1000余斤,年均实现农业总产值2.1亿元。
别小看了俺这地下涵洞,它涝能排、旱能灌,是改造低产田的&lsquo宝贝。说起低产田改造,田友江一脸兴奋。他家有10.5亩盐碱地,通过改造,现在收入是原来的2.5倍,种地成了他最大的收入来源。
盐碱地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成高产田的?挖&lsquo田字沟,把碱水排走,铺设&lsquo工字引黄渠,用黄水浇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肥力。田友江一语道出了低产田改造的玄机。从2007年开始,该镇每年投资800万元,通过排盐碱水,引来黄河水,同时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几年下来低产田变了样。
2009年,茌平县开始推广韩屯镇的经验,对全县10万亩盐碱地进行抽血化验,对低产田盐碱水位、水分、土地平面进行了科学规划勘测,制定出全县低产田改造科学规划图。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症下药开挖排水沟50公里、引黄支渠1.5万米、毛渠5万米、涵洞桥1万座、填土1万立方、涵洞管道30公里每年拿出300万元农机补助款普及秸秆还田机。目前,该县盐碱地秸秆还田率达80%,抑制了黄河水蒸发,提高了土壤肥力,增收效果显著。
盐碱地改造,其实就是排水、引水、育肥、土地找平工程。据县农业局局长乌以强介绍,该县土地为黄河冲积平原,盐碱水分突出的地块容易泛滥成片,种粮低产、闲置可惜,经过几年的科学改造,盐碱地成了农民增收高地。(张颖 王先明 王瑞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