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的院墙,简陋的实验室,从里面迎面走来几个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笑脸盈盈地把工作简报递到了记者的手中。他们正是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农科110特聘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的科研团队。3月18日,记者走访了这一科研团队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岭村的专家大院。
2009年6月,这一团队根据作物生产“两强一弱”的新形式,即物质能量投入的强化;农机作业硬件的强化;农田人力投入的弱化,并结合当前小麦生产实际,在闻喜县开始从事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2010年6月正式在邱家岭村安营扎寨,与村委会联合建成了专家大院,成为农民培训咨询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的工作场所。今年,为了更好的服务当地百姓,推广这一先进的旱地小麦技术,高志强的团队将积极参与到省科协的科普惠农计划中,将他们的示范基地建成科普惠农绿色通道示范基地。
大院里目前有6名研究生长期驻守,1名博士生作为领队组织日常工作,并照顾大家的生活起居。他们有时在试验田里做农活、查看麦苗生长情况,有时在大院简易的实验室里测量样本、分析土壤。他们自研究生一年级起就长期在村里开展科研工作,衣食住行与当地村民无异。连老百姓都好奇,为什么大学生上大学,上到了村子里。
其实不只是他们,高志强也是这样。“高老师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学课堂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麦田里。”学生们这样描述高老师的生活。高志强来到专家大院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热情地带记者参观每一个房间。虽然陈设简陋,也没有网络,但是这里却是他们工作的阵地。
为了让记者更深入的了解“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高志强和他的学生们还亲自带记者走到了田间地头。在距离他们的示范基地不远的赵家岭村的麦地里,他俯身抓起一把黄土介绍到,由于当地地下水位低,灌溉设施不配套,所以一遇到干旱,小麦收益就微乎其微,这一片的麦地今年恐怕要绝收了。而在他们的试验田里,麦苗长势明显好得多。麦田旁边一个种了50年地的庄稼汉告诉记者,专家们的方法确实好,投资少、操作简单,而且效果明显。
原来,“三提前”技术就是在前茬小麦收获时留高茬,在麦收后10—15天提前深耕(25——30cm)或深松(30——40cm);提前深施有机肥、保水剂以及生物菌肥(即改土保水肥);提前秸秆还田或覆盖的一次性操作技术。使用这一技术可有效提升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并可优化产量构成,有效增产。
几年来,团队已经开展技术推广6项,培训农民5783人次,发放资料15200份。高志强说,这一技术目前已基本成熟,接下来的目标是竭尽全力进行技术推广,将旱地小麦打造成品牌,切实带动当地小麦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张瑶/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