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解到,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然而四省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十年九春旱,有土无水制约了粮食生产潜力的发挥,一些地方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缺水与浪费并存。对此,我国大力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纾解水困,保障粮食安全。
从望天收到旱涝保收、提高水效
我们这里是辽宁西北部,十年九旱,2009年大旱时庄稼减产一半,玉米秆点火就着。现在情况大不同了。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辽宁省彰武县兴隆山乡赵家村,村书记董玉德说,去年冬天村里改造水源井、铺设滴灌带,关键时候庄稼浇得上水,根据测产和收获情况,今年玉米每亩增产约600斤。相比以前大水漫灌,每亩用水减少一半。
彰武县的例子是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成效的缩影。东北地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11年,四省区粮食增产277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56%。然而,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一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有收无收在于水。为了挖掘增产潜力、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我国计划2012年至2015年投资380亿元,在东北四省区集中连片建设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亿斤,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0以上。
水利部农水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四省区2012年800万亩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13年项目建设将在秋收后实施。已建成工程实施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比传统灌溉节水30%至40%,玉米亩均增产500至600斤以上,每亩增加纯收益300元以上。
从重建轻管到先建机制、再建工程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管护机制对于3800万亩节水增粮项目长期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对此,水利部推行先建机制,再建工程,要求明晰工程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经费,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四省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管理方式。吉林推广企业管护、农民合作社管护、井权人管护和乡镇水利站管护模式黑龙江推行大户管理、村集体管理和联户管理、合作社管理模式。
在彰武县,三种管护方式共同发挥作用:企业大户经营,设备、设施使用权归企业,并负责日常运行及维修管护,对集中连片大户经营,使用年限内发生的费用,由大户承担合作社经营,设备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合作社,合作社选出主任负责运行维护,费用按亩均摊联户经营,以每眼井为单元,所涉及的户数为联户成员,组长负责管理,费用按亩均摊。
高效节水灌溉是用现代工业产品装备农田水利的过程,需要懂技术的专业队伍。据了解,辽宁着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明确乡镇水利站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全省40个县、812个乡镇均已建立服务站,完成8920名水管员的选用工作,大力发挥基层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队等三驾马车的作用,确保工程长受益。
从依靠自然资源投入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柴达木村,种粮大户史小军今年租种了160亩玉米地。因为使用滴灌,给水更均匀,亩产增加400斤,用水成本减半,加之采用机播、机收,劳力大大节省。扣除租金等各种成本,纯收入10多万元。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