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云南省水利系统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泸西召开。会上,省水利厅党组书记杨立华说,山口村“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有3个特点:一是成规模;二是上档次;三是出效益。山口村以“七村工程”作为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的思路,建立了“一村三股模式”,采取“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等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的集体经济得到壮大,有效地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状况,促进了农民增收,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省水利厅厅长陈坚在总结发言时说,山口村是水利厅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试点的有益探索,体现了水利特点,取得了明显成绩。
“现在山口大龙潭的水不再白淌了,哗哗地流进田间地头,滋润了千百亩庄稼和瓜果蔬菜。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致富,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好啊。”泸西县金马镇山口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金正红喜言道。
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山口村创造出全省学习的样本。他们有哪些具体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呢?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注入“红色股份”激活农村经济
泸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口村位于泸西县金马镇南部,面积26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00余人。长期以来,由于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山口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013年,在泸西县委组织部的协调支持和泸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共同努力下,山口村把村委会办公楼门前的30亩闲置土地盘活起来,建设山口村集贸市场“合作股份”项目。村委会通过整合“美丽家园”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200万元,以村经济实体山口资产管理投资服务中心的名义将项目资金投资到山口市场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展“合作股份”。目前,山口村集贸市场“合作股份”项目建成钢架大棚6个、规划摊位128个、停车场1个以及农村文化广场1个,每年能收取摊位费10万元,所产生的收益50%用于市场管理,5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变“输血”为“造血”。
据金正红介绍,2014年底,山口村集贸市场“合作股份”项目收入20万元,划拨8000元用来支持老年协会文艺队发展;对行善举、爱老敬老、拾金不昧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给予资金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村民“讲文明,树新风”的积极性。投资18万元修建了长400米、宽6米的环村道路
2014年,山口村被列为省水利厅“股份合作经济”试点,山口村委会通过整合省水利厅在山口村的山区水利建设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00余万元,作为“合作股份”的资金来源,投入到山口村农民种植合作社。“合作股份”的注入,激活了山口村经济的发展。
做好创新文章 实现强基惠农
按照省水利厅“党建领村,产业富村,水利润村,科教兴村,文化活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的发展思路,泸西县着力在精确定位、精心选点、精准聚力3个“精”字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创新项目建管方式,着力推动规范运作,激活股份多元化经济。
在工作中,泸西县首先是创新运行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水利改革思路,系统建立了6项机制。一是群众全程参与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兴修水利,鼓励和引导群众全程参与项目论证、规划、质量监督等,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和评判权。二是初始水权分配。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科学测算并赋予每亩耕地平等水权(亩均95立方米)。三是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商品属性,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科学确定水价。四是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定额管理、累进加价、节奖超罚、鼓励节约用水。五是成立农业用水合作社。成立山口村农业用水合作社,参与工程的维修管护,作为服务群众、村集体和企业的平台。六是管护运行机制。明晰工程产权,责任主体、运行管护制度,按用水量计收水费,实行先交费后用水。
其次是创新管理办法。一是“一村三灌”。采取高效节水、池管旱地水浇、沟渠常规3种灌溉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600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采取露天式节水灌溉,将核心区自动化信息控制灌溉面积15亩作为研究农业、水利、气候、发展特色农业等的实验基地。对3300亩早实核桃基地等其他农田,采取池、管、渠道普通灌溉。二是“一村三管”。采取“灌区管理单位+用水户协会+种植大户(企业)”的管理模式,3300亩早实核桃基地,由灌区管理单位负责水源工程的管理,用水户协会负责骨干管网配套工程的管理;600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由用水户协会负责水源工程及主干管道管理,种植大户负责田间工程管护。600亩田间信息化智能采集系统及路网工程,由县水务局与云南天露果蔬有限公司签订委托管理书。三是“一村三价”。分别对种植大户、经济作物(核桃基地)、农业灌溉确定不同的水价,确保费能收、有人管、管得好、长受益。
第三是创新股份模式。实行“一村三股”的股份合作运作模式。一是资产股。由镇级通过争取项目扶持资金200万元,加上山口村土地资源折价600万元(共计800万元)作为“股份合作”的资产股,建设山口村集贸市场,通过出租摊位128个、停车场1个,村集体每年可获得10万元的收入。二是土地股。对产业规划区内的600亩土地,先向群众租赁(每亩租金1500元),以每亩2000元转租给龙头企业(云南天露果蔬有限公司),年流转价差收益30万元。三是水利股。3900亩旱改水后的土地交由用水户协会经营管理,年利润13.4万元,其中11.4万元给用水合作社作为维修养护经费,村级集体收益2万元。
探索发展新路 促进四方共赢
山口村结合实施水利“股份合作经济”试点项目,突出信息化、市场化、规模化和水肥一体化。信息化。在600亩高效节水项目区配套建设信息系统,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示范区,对土壤水分、养分、空气湿度、光照、辐射、二氧化碳、风速、风向、雨量等事关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参数实时采集和监控,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及时获取和发布生产信息,实现科学种植、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的。市场化。根据市场需求,对高效节水示范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适时调整,目前,主要种植品种为意大利生菜、香菜、红葱、娃娃菜、银丝黄等,其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广州、成都、上海,带动了产业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规模化。通过在全县示范推广“山口模式”,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构建现代水利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种养大户160户(其中种植大户92户,养殖大户68户),为中枢、金马、白水、午街铺等片区18.1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了借鉴模式。水肥一体化。通过管道灌溉系统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达到省肥节水、省工省力、减轻病害、增产增收的目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口村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群众、集体、企业和政府四方共赢。
带富一方百姓。项目的实施,全面解决了山口村农田灌溉、人畜饮水、交通出行等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达到了省力、省工和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出租土地的群众在得到每亩1500元租金的同时,平均每年每户还可分到红利200元左右,还有每天70元的务工收入,每人每年可创收1.5万元至1.8万元。实现了“地租+打工收入+技术+红利”的多赢多收。
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每年可获得3股红利42万元,村党组织每年按所占股份比例分红,社员5万元,农业用水合作社8万元,村集体29万元,村集体的29万元50%用于扩大再生产,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本村公益事业和补助村集体的办公经费。使山口村集体由“空壳村”变成“实力村”。
带动企业发展。引进企业通过种植蔬菜等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辐射带动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减轻政府负担。3900亩节水灌溉项目,年供水量为41万立方米,其运行成本为8.17万元,按执行水价水费收入21.58万元,年利润13.41万元。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85,年节约水量82.5万立方米,改变了以往政府对水利工程大包大揽、只建不管、有人用无钱修的局面,确保了田间工程良性运行,达到政府节水、减负的目的。
“兴水润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了壮大和发展水利产业的目的,打造出山村秀美、环境整洁、民风淳朴、百姓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整村推进新模式。
见证:水到渠成惠民生
走在山口村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区,时常会听到一群群妇女欢快的谈笑声。在农村水利改革工作的助推下,山口村的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他们又为企业打工。
“我家流转了两亩土地,每亩每年可收入1500元,以前自己种植每年每亩最多有700元的收入。”山口村村民袁继光说,像我们这种五六十岁的人,去外面打工没技术,而在家门口打工既可以赚钱又可以照顾孙子。
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随着设备开关的打开,雾状的水花便从管道龙头中喷出,均匀地喷洒在蔬菜上,喷头灵敏有序地转换方向,向四周喷洒水雾,在田野上形成了一道秀丽的风景。这是山口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区正在利用高效节能技术浇灌蔬菜。
山口村的水源点在大龙潭,那里有一股长年流淌的山泉水,用以往的灌溉方式,大龙潭的水仅仅能够灌溉秧苗,现在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供600亩蔬菜基地使用。“别人都说我们这儿的蔬菜是喝矿泉水长大的。”村民李朝生说。
“我和老伴种植了5亩核桃,以前浇灌核桃树的水主要靠牛车运送上山,苦点累点倒也无所谓,只是一天干不了多大点活。”山口村委会所得村党支部书记金建存说。如今,在早实核桃基地实施管道建设工程,我们只要用抽水泵到水池抽水就能灌溉,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增加了收入。
山口村把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作为“股份合作经济”的来源,投入到山口村农民种植合作社,农民种植合作社按照产业规划,依托水利项目建成高效节水农业农田,再转租给龙头企业经营,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山口村通过整合省水利厅在山口村的山区水利建设整村推进项目,围绕6个村小组6170亩耕地做好水文章,现完成投资1753万余元,作为“股份合作经济”的来源,实施600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田间信息化智能采集系统、3300亩早实核桃基地管道配套工程和机耕路、干支渠防渗等的建设,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年节约水量155.4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40.6万立方米。
在开展“兴水润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后,实现了一村三种灌溉方式:高效节水、池管旱地水浇、沟渠常规,最终达到壮大和发展水利产业。
“山口村曾经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全村有了近40余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中的一只股份就来源于水费收入。”李朝生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