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院子收拾好,我就可以搬到新房子了。”10月28日,范新生说。
今年46岁的范新生是乌苏市甘河子镇大树庄子村村民,他去年就向甘河子镇安居富民办公室递交了建设新房的申请报告。
范新生说:“今年申请报告一批下来,我就着手盖新房的事情了。我投入了11万元,盖了一栋106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房子是按照楼房设计的,三间卧室,厨房、洗手间、餐厅都有。”
“9月份新房子就收拾好了,等院子也弄好了,我们一家四口就可以住新房了。”范新生说。
让范新生欣喜的还有一件事,最近他还领到了1.85万元的安居富民工程补助资金。
范新生说:“安居富民优惠政策圆了我盖新房的梦,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近日,甘河子镇共有44户农民领到了安居富民工程补助资金,为甘河子镇2015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甘河子镇富民安居办主任吉仁塔说,今年甘河子镇共开工68户,目前44户已竣工并验收完成,每户发放了1.85万元的富民安居补贴,其中1.05万元是国家补助,8000元是自治区补助。
据悉,今年以来,为切实抓好安居富民工作,乌苏市不断加大国家、自治区惠民政策的宣传及实施力度,加强对安居富民工程补助金的管理,确保补助金及时发放,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安居富民的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积极性。
记者从乌苏市安居富民办公室获悉,今年乌苏市的建房任务为1500户,截至目前已通过验收643户,对第一批验收合格的安居富民建房户按照2015年补贴标准每户1.85万元发放补贴资金1166.15万元。经公示,陆续通过“一卡通”已发放到建房农户手中。
牧民在家门口挑选优质种公羊
“每只种公羊,自治区和乡里给我们补贴1000元,有了这个种公羊,希望明年我家羊群的羊能长得更好更壮。”近日,巴特说。
巴特是乌苏市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以下简称塔乡)的牧民。前不久,塔乡举行了优良活体种公畜发放仪式,他领到了优良的阿勒泰种公羊。
巴特说,羊群的品种需要定期改良,羊才能卖上好价钱,选择适合羊群繁育的优质种公羊是头等大事。
过去,为了买到合适的优良种公羊,巴特和当地的其他牧民一样,需要四处打听和奔波。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以后,才能勉强找到一只中意的种公羊。
塔乡党委和政府了解这一困难后,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连续几年将阿勒泰种公羊直接引进到乡里,为牧民们省钱、省时,在家门口就能挑选到优质的种公羊。
今年,塔乡集中从阿勒泰引进了经过自治区鉴定的种公羊100只,每只市场价格1800元,每只自治区财政补贴800元,同时该乡也给予200元补贴。牧民只需要掏800元就能买到一只优良种公羊。
塔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巴依尔说,对优良活体种公畜进行补贴,把优良活体种公畜直接引到牧民家门口,这大大减轻了牧民的负担,从而调动了牧民对畜群改良的积极性,牲畜品种改良成为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乌苏市把牲畜品种改良作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个长效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了县、乡、村各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据悉,乌苏市今年引进种公羊156只,现有牲畜配种站点24个,全市良种畜57.32万头(只),良种畜比例已达70.1%。
草原绿了牧民富了
“虽然现在养的牛羊少了,但是有了草场补贴款,我们的收入不降反升了。”10月28日,乌苏市古尔图镇(场)艾木台村牧民巴西巴依说。
巴西巴依说的草场补贴款,来自自治区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据了解,巴西巴依所在的古尔图镇(场)艾木台村,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村队,地处荒漠边缘。近年来,随着牲畜数量增长以及气候干燥等原因,使得该村的草场及植被出现退化现象。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古尔图镇(场)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草原实行禁牧减畜、草畜平衡等保护措施。
艾木台村的草场就是被纳入保护范围的草场之一。
草场被纳入保护范围以后,巴西巴依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仅将自己的牲畜赶出了草场,而且还将牲畜由过去的三四百头(只),减少到了一百余头(只),并实行圈养。
巴西巴依也因此获得了1.9万余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他利用这笔资金盖圈舍、买饲草,发展圈养育肥,其收入相比过去放牧,不降反升。
“过去放牧,辛苦一年也就挣个两三万元。”巴西巴依说,现在有了草场补助金,再加上牲畜圈养饲喂时间短,出栏快,市场也比较好把握,收入比过去提高了至少三四万元。
“现在草场越来越绿了,环境越来越好了,来我们这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明年我计划用草场补助金开个牧家乐,这样挣钱就更多了。”巴西巴依的儿子努尔扎提说。
古尔图镇(场)副镇长巴登加甫说:“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不仅让牧民的观念得到了转变,而且也改变了他们过去单一低效的生产方式,转而走向多元化、现代化经营的生产方式。”
据了解,该镇(场)党委和政府在积极落实补奖政策的同时,还利用奖补政策的带动作用,精心组织和引导当地牧民开办牧家乐、养殖合作社以及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等新的增收渠道,让牧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草场以及减少牲畜后,亦能够实现增收致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