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三台满族乡三台村,远远传来的鼓乐唢呐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赶到村头路边,见一户村民家正在举办婚礼,鼓乐唢呐声来自一支大秧歌队,二十几位穿红戴绿的农村妇女随着鼓乐声扭得起劲,而院门口则架着充气大“喜门”。不久,接新娘的车队开来,也是浩浩荡荡。但婚宴却仍然是院里支大锅,摆桌椅板凳,全村男女老少坐满一院子,站满整条街。
在采访中,一位正在帮这户人家“张罗”的男士告诉记者,目前在当地办喜事请秧歌队相当普遍,图的是热闹。秧歌队有两种,一种是村里赞助的,一种是村民自发的,平时扭秧歌健身,有人家办喜事、商店搞庆典什么的,便到现场助兴。请一支秧歌队费用不固定,流行“凭赏”,但一般都在1000元左右。
见记者采访,不少村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大多对这种婚礼形式表示认可。一位老年村民告诉记者,此前当地一直流行办婚礼去饭店,结果是花钱多还“没气氛”。而目前流行的这种婚宴在家里办,省钱,还热闹,尤其是兴起秧歌队助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婚宴结束时,记者看到村民们都像早年时一样,纷纷打包回家,一路上也是有说有笑,兴趣盎然,都觉得还是这样的婚礼更喜兴实在。
【采访手记】
在我市广大农村,红白喜事是每家每户生活中的大事,尤其是儿女婚嫁,更是马虎不得,无不操办得隆重尽兴。因而也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在采访中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当地的婚礼在不同的时期也经历了不同的沿革变化。上世纪60年代前,谁家娶媳妇都一定要请喇叭匠吹吹打打,高亢的唢呐响起,全村人都被招来,比过年还热闹。架大锅等都是必须的程序。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近年来城里的婚庆形式也传播到农村,不仅花轿改成了车队,在饭店办婚宴也成了时髦。有的不仅在镇里的饭店办,还雇用大客车拉着宾客去城里办。这种婚庆方式不仅花销大,也没有传统婚俗热闹。从去年起,像这一家这样在家里办喜事的越来越多,大锅又架起来,场面更加热闹了。传统婚俗的回归,使乡下的日子又多彩起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