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毒菜事件暴露出蔬菜检测的一系列隐患。本报记者 陈玉摄
调查1
供深菜缺“产地证”难追溯源头
其实,与香港市场一样,深圳九成蔬菜需靠外地支援,“每日四五千吨的庞大交易量,即使配备上千人手,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检测”。尽管两大农批市场负责人都表示,入场车辆车车必检,但同一车蔬菜可能是从不同农户收购上来,抽检中不排除部分样品合格,另一部分不合格的情况。
业内人士直指问题根源——“无公害菜不是检测出来的,是种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南山供港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货源有2~3成与布吉农批市场来源相同。“但这些蔬菜都是大经销商供应,菜品全部来自国家备案基地”。原来,根据国家供港蔬菜检验检疫备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深圳市供港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大品种蔬菜原料必须全部来自国家备案基地。
“申请一个供港备案基地资格多难啊!”供港蔬菜加工商老蔡告诉记者,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要从品种适销对路、种植规模较大的无公害基地或绿色蔬菜基地中进行挑选,仔细考察其土壤、水质、肥料等方面能否达到质量标准;并且要求提供详细的种植计划和用药计划,农用化学品统一使用、规范使用,供港蔬菜采收期符合农药使用间隔期规定要求。达到要求后,供港配送中心才与该蔬菜基地企业签订供港蔬菜挂钩联营协议,并要向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及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备案;最后,获批准的备案基地凭当地检验检疫局开具的供港证明才能向供港配送中心供应蔬菜原料。
“至少需要上百万投资,一查出质量问题就得关门结业,几百万等于打了水漂,没人会干那种施违禁农药的傻事”。基地备案让供港蔬菜建立了产品追溯体系,和老蔡一样,从农户、菜场基地到经销商,供港蔬菜生产加工商层层都有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在源头上把住了最重要的第一道关。因为,在此次海南毒菜事件中,深圳供港蔬菜连海南豇豆的身影都没见到。
虽然,目前深圳60%的叶菜也来自于基地,但基地大多设在本地及周边地区。而深圳蔬菜九成依靠外地,依靠周边基地远远不够,业内人士透露,来自全国各地菜源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之大,除了眼下处于危机公关的海南菜开始提供产地证明,其他供深蔬菜几乎都没有产地证。加上市面上有相当部分蔬菜直接来源于零散的农户,更无从谈起追溯源头。
那么,深圳能否学习供港蔬菜的基地备案制度呢?据了解,今年我市将探索试行供深蔬菜基地备案制度,具体方案正在起草。
调查2
供港蔬菜身价太高深圳“遇冷”
“深圳在源头、检测、市场准入上可以学习供港蔬菜,但是这样一来成本投入将大大增加,售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布吉市场人士举例说到,以昨日市场大白菜批发价为1.2元/500克为例,“供港大白菜就至少要卖到12元!这样的价格在深圳市场上售卖,普通老百姓怎么会买?”
据了解,其实早在两年前,在我市山姆等一些大型超市,就开始售卖供港标准的蔬菜。“日均供应量大约仅20~30吨,占比非常小”南山农批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这些通过国家农业部层层检测合格后才上架、达到供港标准的蔬菜,在价格上比普通农产品贵不少而局限于少部分中高档消费群体。据悉,目前全市99家大型商超都设有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专柜,也因为曲高和寡少人问津。
“太贵了,一包无公害生菜不到一斤都要6元,一把有机蒜苗要十几元,足足比农贸市场贵了两三倍多”市民吴女士表示,虽然海南问题菜事件让她这几天“转战”超市购买以求放心安全,“但是天天这样买贵菜,普通老百姓也承受不起啊”。市民赵女士更直言——产地并不重要,买菜关键看是否新鲜,还有价格不要太贵。
如何能让市民的“菜篮子”既能像供港蔬菜一样让人放心,又得符合老百姓生活水平物美价廉?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