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任重道远。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农村社会的基层政权、基本收入、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基本保障等五个基本问题。
一、加强党的领导,解决基层政权弱化问题
村级政权从1998年由管理区办事处改为村委会以来,先后经历了5届村委换届选举,实行村民自治远没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农村普遍出现村委会战斗力、凝聚力、公信力弱化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封建族头、黑恶势力把持村委会,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普遍软弱涣散,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执政水平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明确村党支部在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用人、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上。其次,要改革农村干部的用人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逐步让“好人”、“能人”当家,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以村官公正树形象、以村务公开聚民心、以村利公平促和谐。实践证明,用好一个人,带富一个村,用好一班人,带活一大片。
二、发展县域经济,解决基本收入困难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但大多数的山区县财政实力疲弱,镇村集体收入匮乏,入不敷出,财政“保运转、保吃饭”艰难。有的村根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委运转、干部津贴不保证,许多村委干部工资待遇低于当地职工最低标准。由于农村农民的耕地分散、市场体系落后、农业条件恶劣等原因,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十分困难,镇、村、户的发展急需县财政的扶持与引导。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挥县级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龙头作用,上规模、出效益,使“县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对乡镇企业进行增资扩产,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镇一特色”,依靠政府推动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使“镇有特色经济”;加强村级规划和公共管理,盘活集体资产,组织有偿服务,使“村有固定收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发挥土地集约效益,依靠科技、信息、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使“户有温饱农庄”。
三、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基础教育落后问题
农村最大的短板在人才,城乡最大的差距在文化教育。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支出仅占38%;在广大农村学校,中小学校办公运转困难,教育人才短缺,教学条件不达标,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农村学生在国家高考制度下长期处于劣势!农村劳动力普遍知识层次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6.66年,只有不到8%的人持有技术职称。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普及农村12年制义务教育,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的合理分配,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水平,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服务均等化。同时,有针对性地兴办基础性职业学校,让农村学生学到一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其快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组织农村青年进行基础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农业科技、农产品流通知识培训,促使普通型劳动力向素质型劳动力转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让农村青年成为有理想、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