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孙家疃镇靖子村旁的公路边,几名正在扫街的妇女在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前停下来。广告牌上是新村的规划图,不久的将来,依山傍海的靖子村将打造成旅游观光景点。这几名扫街的妇女就是靖子村的村民,她们指着图上画的农民回迁楼群,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要挑一套大房子”。“我们就老两口子,要套小的,够住就行,差的面积还能拿好几万补偿呢!”
这是国庆节前夕,记者在威海市采访途中碰到的一个情景。
城市的“补丁”
几年前,市委书记王培廷去英国访问,见到一位在威海投资的外商朋友,便问起他对威海的印象。本来想听几句赞扬的话,谁知那外商说,“威海不错啊,又像城市,又像农村。”王书记听了不免有几分尴尬。
“又像城市,又像农村”,指的是威海的城市化不够彻底。在120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散落着77个城中村,就像在城市的华服上凌乱地缀着77块参差不齐的“补丁”,显得很不协调。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绝大多数城中村的水、气、暖、排污等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村民虽然住在城市,却享受不到真正意义的城市现代文明。城中村已成为威海建成区的经济社会“洼地”,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块“拦路石”。城中村改造已迫在眉睫。
可是,城中村改造又谈何容易?这77个城中村,涉及3100多户、近10万人。这么多人家的拆迁,工作量大自不必说,还牵扯着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的具体利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硬骨头”难啃终究也得啃。经过充分的调研,2007年11月15日,威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用3年时间彻底改造城中村,“拆一片旧村,建一片新城,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让城中村的农民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
农民利益高于一切
记者来到高新区田村。虽然还叫村,实际上已是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市居民生活小区。记者走进一户人家,女主人毕芳华大妈热情地招呼着。毕大妈说,原来的旧平房有136平方米,拆了后除补了这套90平方米的房子,其余的面积还补了11万元钱。“怎么补这么多?”原来,威海市的政策是按照宅基地面积补偿,二分地的平均补偿133平方米新房,新房面积不足的,余下的面积按当时的市价折抵现金。
城中村改造、拆迁,实际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威海市在制定政策时,在多个利益主体中,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农民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市里明确规定,土地出让纯收益扣除土地开发资金后,要全部返还村集体,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村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10万城中村农民既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有力推动者——90%的村是一两天就签完协议,两周内完成整体搬迁,当月即开工建设。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