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贫困与发展金融研究室主任吴国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世界银行2005年公布的购买力平价标准(1美元相当于3.4元人民币)来估算,2300元的扶贫线比国际上日均1.25美元的标准要高出约48%。
吴国宝说,中国的贫困标准一直低于国际水平,世界银行曾经做过统计,中国的贫困标准是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按照新的标准,估计贫困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5%至18%之间,约为1亿人左右。
据了解,全国农村扶贫标准从2000年的865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以此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吴国宝认为,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贫困发生率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体现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却在一直增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贫困标准太低,只有很少一部分贫困人口得到政策扶持。通过提高扶贫标准,使得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昌平告诉记者,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贫困问题是与分配制度高度相关的。一些地方进行开发性扶贫,把水资源、矿产资源都开发了,GDP增长很快,但当地老百姓反而越贫困。这主要就是因为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应该让贫困人口更多地享受医疗、养老等国民待遇。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会议还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要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年要实现全覆盖。
相关链接:
中国贫困线上调接近世行名义标准人数扩大更显发展中国家属性不变
中国29日宣布,进一步大幅上调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
此次80%的上调幅度为历史罕见,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
按照29日人民币市场汇价1美元兑6.3587人民币计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考虑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上调,以及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的继续动态提升,中国国家减贫行动更与世界接轨并将超过国际名义基准。
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政府多次上调国家扶贫标准,最近更是连续3年上调。2009年,中国国家扶贫标准从2008年的1067元上调至1196元,2010年随CPI上涨而再上调至1274元。
中国国家扶贫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家贫困标准线相当于“吃饭线”,是以卡路里计算得到。而目前中国国家扶贫标准已经发展到了多维度,不仅保障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获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指出,中国国家扶贫标准上调反映了其与国家发展程度、国民收入、社会消费水平、生活成本等各方面指标变化相适应,中国政府努力让更多低收入人口更大程度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