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贵州省遵义县、辽宁省昌图县、吉林省榆树市、四川省仁寿县、河南省濮阳县、陕西省富平县6个产粮大县采访发现,尽管农业已成为这些产粮大县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粮食生产对财政贡献率较低,导致这些“产粮大县财政穷县”抓粮积极性并不高。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这些产粮大县抓粮的积极性,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产粮大县仍吃“财政饭”
“粮食连年增产,地方财力却入不敷出,‘吃饭财政’甚至转变成了‘要饭财政’。”这是记者采访6个产粮大县时当地一些干部群众的共同“纠结”。据吉林省榆树市财政局统计,2011年本级财政收入7亿元,工资支出8.5亿元。“现在幸亏国家对我们这些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有了转移支付和财政奖励,上级补助收入在我们财政总收入中占到了76.4%,没有上级补助根本就揭不开锅!”吉林省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说。
我国产粮大县所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肩负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任,但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所形成的单一有限的资金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粮食主产区建设的需要。维持‘吃饭’尚且困难,哪里有钱搞建设!”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野说。像昌图县、富平县、仁寿县、遵义县、濮阳县等产粮大县也都是勉强维持,其中,富平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陕西省富平县财政局副局长靳小宁说,截至2011年末,上级审计、财政部门认定富平县的政府性债务高达7亿多元,仅消化债务一项每年需支出8000万元。“2011年支出缺口至少在1.6亿元以上。”
“财政只能保工资,经费需要去‘化缘’。”贵州遵义县财政局副局长汪旭介绍,今年机关事业单位调整津补贴后,全县人员工资硬性缺口5282万元,发完工资后机关的正常办公经费都非常紧张,需要“化缘”解决。“2012年遵义县可安排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专项资金仅为4931万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5%。”
一些产粮大县在粮食连续增产之后开始大上工业项目,想以此摆脱财政穷县的面貌。河南省濮阳县、辽宁省昌图县的部分基层干部说,在GDP、财政“指挥棒”驱动下,现在是“人人抓招商,人人有任务”,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上,而部分引进来的项目大量占用耕地,有的还破坏环境,招商变成了“招伤”。
“高产穷县”种粮心难安
记者采访了解到,财力捉襟见肘使产粮大县干部待遇普遍偏低,抓粮积极性受挫。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邵建廷说,由于大多数县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一直十分困难,比如自己工作了几十年,月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
另一方面,产粮大县的很多基层干部表示,尽管投入大量精力抓粮,县里的发展状况仍难有改观。昌图县农委主任米忠国说,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投入最终都附着在粮食上,并以较低的价格从主产区流到了主销区。“就像有一台看不见的抽水机,每年将我们的成果抽走”。
河南省濮阳市财政局副局长宋献普说,基层工作本应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产粮大县却面临着“拿小钱办大事”的尴尬,很多项目需要配套,但是县里配不起。米忠国说:“农业政策性保险,县里每年需要配套1500万元;科学储粮仓建设,每年也要配套几百万元。类似的配套有很多,有些项目明明知道越早实施越好,但就是因拿不出配套资金只好暂时搁置下来。”
行走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一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机井、渠道等。当地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这些水利设施是推动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地方愿意改造或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但是苦于没有配套资金。“目前的投资远远不够,而且很多投资是需要基层配套的,产粮大县往往是财政穷县,哪里有钱配套呀。饮水安全工程需要市里配套四五百万,现在都是工程队垫钱干活。”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说。
加大转移支付完善考核机制
接受采访的基层干部、专家学者认为,“粮食安全大于天”,国家要保粮食安全,而地方政府却面临发展压力,粮食增产的关键是调动产粮大县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进一步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使产粮大县不吃亏,安心抓好粮食生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保证对产粮大县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同时,根据地区间经济、财力的不平衡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动态指数,设置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比如根据产粮大县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状况安排转移支付资金,保障其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在保持存量不动的前提下,未来国家应将农业补贴增量部分向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等倾斜,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成玉建议,“稳定存量、优化增量”,把增加的部分重点补贴给效率高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实行存量“普惠”,增量“特惠”。
三是减少并逐步取消产粮大县的项目配套,促进产粮大县财权与事权匹配。对产粮大县的债务进行分类调查,划清责任归属,逐年核销其因执行中央粮食政策而积累的银行债务,营造相对宽松的财政和金融环境。中国农业大学(微博)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万龙建议,逐步调整财税关系,给产粮大县更多财权,实现财权与事权统一。
四是产粮大县的主要考核指标应由GDP和财政收入状况转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让他们安心抓粮。改变产粮大县干部常年以“跑项目、跑招商、跑经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非正常状态,将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引导到为民服务的正常轨道上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