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创造幸福
――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服务民生扫描
食品安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疾病防治技术……这些典型的民生科学技术,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充分利用民生科技,让科技进步与创新服务民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新的视角和重要的切入点。
《贵州省“十一五”社会发展科技规划》共制定了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人口健康、城镇建设、防灾减灾5个重点领域和11项主要任务,成为我省民生科技进步的行动计划。
回眸60年,科技进步改变我省百姓生活的事例不胜枚举。
粮袋子、菜篮子里的变化是老百姓感受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进步最早最直观的途径。
1949年,放弃回浙江大学任教的罗登义教授选择留在家乡,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在他研究成果推动下,富含丙种维生素的贵州特产――刺梨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国门。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甚至将刺梨称为“登义果”。1963年,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和省政府支持下,罗登义教授在贵州农学院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不久又建立了基础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9年冬贵州解放至1957年,我省科技工作主要是团结知识分子,组建科技队伍,普及科技知识,改进生产技术。我省水稻、小麦研究、推广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何种好、吃好粮食在当时成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
1978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我省的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科研热情,一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民众,记下了民生科技最早的足迹。
1983年,李桂莲创造性地提出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担任科技二传手的科技推广方法,实验――示范――总结,16种蔬菜夏秋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就这样快速让我省百姓吃上了品种丰富的放心菜。
1988年至2007年20年间,省水稻研究所黄宗洪团队主持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及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被列为全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稻科研人员追求的不仅产量高、营养足、还要口感好。1979年起从棉花研究转入杂交油菜育种研究领域。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位此前从未接触油菜的科研人员突然转行开始研究油菜。他就是我省著名油菜专家侯国佐,他创造性地提出将油菜的优质育种与杂交优质育种结合起来,率领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含量和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品种。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苗医药被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开发。截至去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88万亩。目前,贵州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有11个,中药材品种达114种,中药制药企业22家。
我省科研人员还把目标投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住要环保舒服、行要安全便捷,科技为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指数提供了强大支撑。
1998年,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贵州开磷集团开始研究循环利用磷石膏。磷石膏是磷肥生产中产生的主要工业废渣,露天堆存容易造成土壤和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国家环保部门将其定性为危险废物。2001年,该公司与重庆大学合作,自主研发利用工业废渣、废气、废水制成的高强度、耐水性好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磷石膏砖这一世界性科技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科技部高度重视这项成功的“三废”综合利用和创新性产品开发项目,将此列入今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目前,利用磷石膏生产的节能砖、混凝土已开始应用于节能示范建筑,这种建筑墙体可实现隔热保温作用。
2006年,我省启动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25家省级重点排污企业列为第一批省级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单位,同时,2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系统监控数据直接接入了省环保局监控中心,企业排放污染将难逃先进监测技术的“法眼”。目前我省已建成17个空气自动监测站、51个空气监测点、40个降尘监测点、21个降水监测点、73个水质监测断面、34条湖(库)监测垂线,基本覆盖各地级城市、河流、湖库,各监测站、点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等科技手段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报告和重点流域重点断面水质、饮用水源水质报告。现在,普通百姓只要进入贵州省环保建设厅的网站就可以轻松了解自己居住地的空气、水源状况。
1999年7月,凯里的一对夫妻迎来了一个健康的宝宝,此前的8年间,他们经历了5次丧子之痛,在计生部门出生缺陷干预实验室的帮助下,终于揭开了他们屡屡丧子之谜――RH(-)溶血症。目前,全省88个县(市、区)已基本建成“优生实验室”,对神经管畸形、先天愚型、地中海贫血等目标疾病和常见病原体感染等高危因素进行出生缺陷干预。
“数字计生”是科技在我省人口与计生工作中的另一突出贡献,近年来,已为我省700多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通过个案信息查询服务,育龄妇女可以通过服务站点的电脑触摸屏查询本人生殖健康状况和历次就诊的各种信息,享受服务知情权。“数字计生”还通过网络远程会诊,降低了误诊、漏诊几率。
我省喀斯特岩溶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公路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导致路基塌陷、路面损坏、桥基失稳、隧道突水、边坡失稳。经过5年多时间的技术攻关,去年,由省交通厅牵头的“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该项目国内国际多项科研空白,项目成果获2007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功打破了岩溶地区修路难的禁锢,让我省百姓的出游变得更为便捷。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