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报道强调注重“三性”:“实用性”“季节性”“单一性”。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三农”形势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报道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不断拓展,对农业产业升级农民致富现代农业发展等进行深度介入。因而,在农业科技报道上应体现为新的“三性”,即新闻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前沿性:让农业科技报道注重“阳春白雪”,满足深层和未来需求
当今世界,新科技日新月异,在农业领域,设施农业发展很快。传统的农业科技报道侧重于适应农民的种养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而在新的“三农”形势下,农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媒体用先进的前沿科技和先进理念引领农民改变种养方式,引导农民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新产业,以及开拓新市场。
这种“阳春白雪”的科技报道其实离农民并不远,我们在报道中只要找准前沿农业科技与种养业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并辅以图文并茂知识链接等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便会受到农民读者的欢迎。因此,农业科技报道的前沿性与传统的农业科技报道注重“实用性”并不矛盾,而是对“实用性”的提升。仅仅报道“实用性”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适应,而“前沿性”报道并不局限于通过报道迎合农业产业的现时需求,还将满足农民的未来需求,引导农民用先进的技术成果种养方式提升生产活动的质量,壮大产业甚至派生出新兴产业。
新闻性:让枯燥单一的技术报道新鲜活泼,融入农民读者内心
由于农业季节分明相对固定,传统的农业科技报道以唱“四季歌”为主,农业科技报道方式也比较单一,只是适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内容。而如今,随着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种养门类品种的不断开发和丰富,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高度融合,现代科技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农业的季节性不再明显,原本春天种植的现在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成果和种养模式,因而必须用新闻的视角和手法报道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报道的新闻性要求让农业科技报道“动”起来,农业科技的报道形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介绍,而是以新闻的形式和语言,将生动的农民创业创新故事有机地结合进新的科技内容;让农业科技报道“俗”起来,通过农业科技报道中的见“技”见“物”又见“人”,把高深枯燥的技术通俗化,让农民受众很容易地接受和消化;让农业科技报道“亲”起来,报道农民身边的事,他们的亲身实践,使他们感受到新科技与日常生产实践和生活密不可分,消除对科技报道的隔膜感,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报开辟的《种养创新》《科学种养人》栏目,即是对农业科技报道新闻化的实践。
时代性:让科技报道解答“三农”难点,融经济报道于一体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在种养方面不断面临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过程,农业产业面临着“卖出难”“吃得安全”农产品消费档次提升等问题,要求农业科技报道承担起以科技破解这些新命题的任务。因而,农业科技报道要跳出科技,瞄准市场报道农业科技,围绕产业报道农业科技,把市场标准规范甚至道德等与科技融合起来综合报道,打好报道“组合拳”,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在浙江乃至全国,各种农产品“卖出难”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优质的农产品烂在田里,无人问津,农民们欲哭无泪,纷纷向媒体求援。作为面向三农的科技类和农业类媒体,及时报道农产品产销信息市场行情,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当然责无旁贷。但在报道农产品生产信息,回应农民迫切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揭示农产品卖难的深层次原因。除了市场因素,其实还有科技因素,而市场因素的背后正是科技因素。有的农民种植了人无我有的新品种,使得市场无竞争对手或少对手。关于农产品市场问题的报道,我们既报道市场,又跳出市场谈科技,把着力点放在科技报道上,运用新视角使农业科技报道更有力度更丰满,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