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服务 -> 技术攻关
机械化采摘 “技术集成”挑大梁
时间:2014-11-17 14:47:53来源:作者:柯静

从清明种子下播到深秋挂满洁白,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实验农场的新品种棉花,迎来全程机械化植棉压轴一幕——机械化采摘。

  为清晰展示机械化植棉如何“全程”,包括精量播种机无人喷施机在内的10余种农用机械,这天也悉数在地头集合亮阵。耳边马达轰响,眼前无人机盘旋,棉花生产从种到收的机械作业图景一一实地实物实景再现。

  “全程机械化植棉一旦实现,我国棉花生产用工将下降70%以上。”边走边看,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向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一路汇报。

  这已是该所联合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第二年组织机采棉现场观摩。今年的演示,机采仍为主题,但特别增加了新品种研发种管收技术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机采棉种植模式和机械化采收等全套机械实物展示,透出强大的机械气势和浓厚的技术集成色彩。此项安排直接对应的,是中国农科院全院系统部署实施的“粮棉油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项目”。

  缘于这个背景,随同陈萌山现场观摩机采棉的,除了棉花研究所所长和农机化所所长,还增加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水稻油料蔬菜花卉等研究所的所长。声势为何这么大?观摩活动结束后立即召开的“中国农科院粮棉油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工作会议”,给出了准确答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项研究从2013年开始,总的目标是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转化创新,为农业部“高产创建”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目前中国农科院已有12个研究所350人参加,院外协作单位达到210个1400人参与。先后启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技术集成生产模式,举办现场观摩会9场,从增产和节本两个方面,展现了技术集成示范的巨大潜力。

  为了回答“怎样形成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三农的农业科研体系,关键时刻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这一命题,中国农科院启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当天晚上,陈萌山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是三句不离白天会上各位所长发言的主题——如何通过技术集成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增效。

  他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而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化肥等投入来提高产量受到制约,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提高单产,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大力推进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大力加强技术集成协同攻关。

  “我国农业科研院校不下千家科研人员足有10万,科研成果也不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哪里呢?差的是如何改革体制机制解决农业科研面临的问题。”讲了一个品种一推10年的尴尬故事后,陈萌山感慨说,当今农业发展不仅受资源的制约,更受资本技术的制约,如何突破高成本的瓶颈,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解决中国农业的出路问题意义重大。我们现有的不少品种,已经像老牛一样气力被发挥到了极致。今后如果还是依靠单一品种单一技术,没有技术集成没有农业机械做载体,很多事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生产实际中综合应用从种子到种管收最优化的技术成果,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科技推力。

  “未来农业科研应该走什么路径”,陈萌山说院里经过深刻思考认为,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农业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的开放格局,加强“技术集成联合攻关科技示范”,以“探索粮棉油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模式”为目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这不仅将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科研技术体系,还将带来一次农业科研技术路线的变革。”言语之间,这位就任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刚好两年的前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充满着信心和期待。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